<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深度丨銀行拐點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鏡像。作為規模最大的金融子行業,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互動尤為重要。截至3月29日,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19家公布2023年財報。其中,國有六大行均已公布年報,樣本足具代表性,透過它們的年報可管窺中國經濟的情況:

    一是通過降低貸款利率讓利實體經濟,凈息差收窄后商業銀行營收增速和凈利潤增速雙雙下降,但通過減少撥備計提反哺,銀行利潤增速仍高于營收增速。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業營收20年來首度出現負增長,但撥備反哺利潤后,2023年銀行利潤得以小幅正增長。

    二是銀行業信貸結構調整和分化:六大行新增信貸占比創歷史新高,中小銀行占比下降;房地產貸款和融資平臺貸款占比下降,制造業、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占比上升。

    三是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整體好轉,但房地產對公不良率較高。此外,受益于一攬子化債政策落地,融資平臺的不良率仍較低。

    營收首度負增長

    Wind數據顯示,19家樣本上市銀行2023年營收合計4.88萬億元,相比上年下降4%。如果拉長時間看,這可能是樣本銀行上市以來的首度負增長,或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拐點。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四大國有銀行背負著巨大的歷史包袱,2002年末不良率高達21.4%。如果按規定提足壞賬準備金,四大行將嚴重資不抵債,中國銀行業已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時值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決策層創造性提議:首先以動用外匯儲備注資為主線、以成立的中央匯金公司為操作平臺,然后再進行財務重組和股份制改造,新一輪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由此破局。

    2003年末國家成立中央匯金公司,并通過該公司各向建行、中行注資225億美元,正式拉開了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幕。此后匯金公司又分別向工行和農行注資。通過核銷已損失的資本金、不良資產的再剝離、引進戰略投資者、重組上市“四步曲”,四大行涅槃重生。此后股份行、城商行也開始股改上市。

    伴隨加入WTO后中國新一輪景氣周期啟動,銀行業營業收入保持較高增速。以四大行為例,2004年-2014年營收增速保持在兩位數的水平,2015年-2021年降至個位數,2022年和上年持平,2023年負增長。股份行也類似,以“零售之王”招行為例,2023年招商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391億元,同比下降1.64%,是過去14年來的首度負增長。

    究其原因,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實體經濟的回報率下降。而近年在疫情沖擊之下,實體經濟生產經營困難,銀行業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等方式讓利實體經濟,凈息差持續下降。

    “從經濟發展需要看,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有更大的支持,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撐,利率下行有利于實體經濟的復蘇。從這個角度看,利率進一步下行跟當前大形勢是基本吻合的。一般來說,利率下行的過程中,銀行業的凈息差面臨著持續收窄的壓力?!敝行陪y行行長劉成在該行業績會上表示。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10年-2019年十年間銀行業凈息差下降了0.3個百分點,而2020年-2023年四年間就下降了0.51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是此前10年的1.7倍。截至2023年末商業銀行凈息差下滑至1.69%,已突破了《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自律機制合意凈息差1.8%的臨界值。

    其中一個重要背景是2019年8月的LPR改革:改革后LPR參考MLF,貸款利率則錨定LPR。換言之,貸款利率=LPR+固定點差。“LPR降,那么貸款利率跟著一起降;LPR不降,貸款利率也得降。監管部門窗口指導銀行,要求每季度降低LPR點差,因此雖然有時LPR沒有調整,但是我們貸款利率也有下降??傊?,貸款利率降幅要比LPR大?!蹦彻煞菪匈Y產負債部人士表示。

    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8月至2023年末,一年期、五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80BP、65BP。2023年四季度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83%,相比2019年8月下降約180BP。

    “綜合判斷國內外形勢,人民銀行抓住難得的時間窗口,在2019年8月宣布改革完善 LPR 形成機制。試想如果沒有在當時及時推出改革,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改革勢必更難推出,市場化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目標就更難實現。”央行2020年9月發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增刊》如是表示。

    招行副行長兼財務負責人彭家文表示,去年貸款定價下降的幅度對銀行的收入影響較大。主要有幾方面因素:首先是LPR下調,貸款重定價,無論對公貸款還是零售貸款都會受影響;其次是供求關系變化,去年整體上資產供大于求,對優質資產的競爭比較激烈,導致整體資產定價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剛性也是銀行凈息差收窄的重要原因。具體而言,貸款利率下行的同時,存款成本并沒有同步下降,而且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存款出現定期化、長期化趨勢,推升了銀行的剛性成本。深層次的原因是,疫情影響下居民和企業預防性儲蓄上升。

    以交行為例,2023年該行客戶存款平均成本率2.33%,高于2022年的2.19%,無論是對公還是對私的平均成本率都有抬升,原因還是在于存款定期化。舉例來說,個人存款中的定期存款2023年增長了28%,僅這一塊的利息支出從587億元上升到了2023年的744億元,多支出157億元。

    在營收下降的同時,19家樣本上市銀行2023年合計實現凈利潤1.83萬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長1.6%,出現了“減收卻增利”,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撥備計提減少。

    按照會計準則,計提撥備將計入資產減值損失或信用減值損失,沖減當期利潤。2023撥備計提相比上年減少,相應對利潤增長形成正貢獻。前述股份行資產負債部人士稱,國內銀行業在營收增長比較高的時候會傾向于多計提撥備,而在營收不佳的時候就少計提減值撥備,從而達到平滑利潤的目的,所謂“以豐補歉”。

    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2020年19家上市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合計值相比上年大增16.9%,而2021年-2023年均為負增長,2023年信用減值損失合計約0.87萬億元,相比2022年減少8.7%。換言之,三年來樣本銀行通過減少撥備計提反哺利潤,使得利潤增速仍高于營收增速,尤其在今年使得利潤仍保持正增長。

    展望看,未來銀行業盈利能否企穩的一個關鍵在于凈息差走勢。彭家文表示,受多因素影響,今年的貸款收益率或將持續下行,但環比降幅可能會逐步趨緩?!耙患径鹊南⒉羁赡軙且荒戤斨袎毫ψ畲蟮?,同時今年的息差可能是未來幾年的相對底部?!?/p>

    交行首席風險官劉建軍稱,預計2024年凈息差仍然繼續承受一定的壓力。資產端LPR下調、存量房貸調整的影響進一步顯現,2月份5年期LPR下調25個基點,將進一步拉低貸款平均收益率。負債端存款定期化趨勢沒有根本性改變,存款結構變化使得各類存款新發生定價的下降難以帶來整體負債成本的下行。

    信貸投放的增與減

    在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中,銀行貸款是實體經濟融資的主要渠道。央行數據顯示,2023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2.75萬億元,約占同期新增社融的六成。財報數據則顯示,2023年六大行新增信貸規模12.6萬億,占全國新增信貸規模的半壁江山,而六大行機構遍及全國各地,其信貸投向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拉長時間看,2011年到2018年六大行新增信貸占比呈現下降趨勢,2018年末降至30%,但2019年以來該占比持續上升,2023年達到53%創出歷史新高。這一方面說明六大行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小銀行的占比下降,其市場份額壓縮。

    記者采訪了解到,其原因可能包括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偏向國有大行;2019年以來個別中小銀行風險暴露,導致中小銀行發債補充資本的難度加大,相應制約了信貸投放;2019年以來四大行加大了普惠金融貸款的投放,客觀上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但也一定程度上搶占了中小銀行的市場份額。

    “因為有效需求不足,大行都在以低利率搶貸款項目,而中小銀行負債成本較高,沒有優勢。同時,與其去投貸款形成不良,倒不如去買買債,所以中小行的債券投資力度加大?!鼻笆龉煞菪匈Y產負債部人士稱。

    據記者了解,這其中已形成了一些新型的資金空轉鏈條,有的大型企業從大行拿到低息貸款,再將貸款存到利率較高的中小銀行吃息差,小銀行則使用存款資金在二級市場購買債券,未能有效支持實體經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避免資金沉淀空轉。“我們也在加強資金空轉的監測,將繼續密切關注企業貸款轉存和轉借等情況,配合相關部門,完善管理考核機制,促進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央行副行長宣昌能3月21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市場預計,相關空轉的情況將會改善,但關鍵點仍將是大行、中小行市場份額的再平衡及二者如何錯位競爭。

    某上市城商行小企業事業部負責人稱,中國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數量幾千萬家,但是銀行業能夠觸達的比例不高。如果都觸達了,就不會存在小微企業通過各類非持牌機構或民間金融借貸的情況,因此中小銀行小微貸款仍有空間。

    除普惠小微貸款外,六大行綠色貸款、制造業貸款增速也較快。數據顯示,2023年六大行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貸款平均增速分別高達40.1%、34.7%、20.8%,遠高于全部貸款增速,三類貸款的占比明顯上升。

    前述方向屬于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支持的重點領域,預計相關貸款增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工行廖林董事長表示,工行已建立“五篇大文章”工作推動機制,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制造業、科創、綠色、普惠、鄉村振興及個人消費等領域貸款增速均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民營有貸戶較快增長,有力支持了經濟回升向好。

    與此同時,房地產貸款占比則出現下降。如果以個人按揭貸款住房貸款、房地產業對公貸款加總的數據衡量,2023年末六大行房地產貸款余額合計為31萬億,相比上年末略有下降,顯示房地產貸款需求十分乏力,主要受提前還款影響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出現下滑。從占比來看,六大行房地產貸款占比下降3個百分點左右至30%左右。

    此外,融資平臺貸款占比也有所下降。據記者梳理,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兩家股份行公布了融資平臺貸款情況。如興業銀行年報披露,2023年末該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余額 1615.91 億元(含實有及或有信貸、債券投資、自營及理財資金投資等業務),較上年末減少592.87億元。

    融資平臺貸款占比下降主要因為監管部門要求嚴控融資平臺債務增量。去年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據記者了解,多省份在去年已制定“1+N”化債方案,1指化債總方案,N指化債子方案。融資平臺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屬于子方案之一,該方案要求壓降融資平臺數量及債務規模。

    某股份行總行信貸部人士稱,授信時需查詢融資平臺是否在名單內,如果平臺在名單內,新增融資會受限,其中重點省份名單內城投嚴控新增融資,非重點省份積極審批,有合理需求可以做。

    城投、房地產貸款占據相當大的體量。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房地產貸款余額53萬億。城投貸款方面并未有官方數據披露,中信建投通過對3381家城投公司的金融機構授信情況、共計54702條數據匯總計算稱,所有商業銀行在城投平臺已使用授信額度大約53.2萬億元。

    兩類貸款約占存量貸款的四成,去年兩大“發動機”的熄火導致信貸需求不足,銀行相應加大制造業、綠色金融、普惠小微等領域的信貸投放,使得貸款總量仍保持增長,但后者仍難以完全彌補前者帶來的缺口,信貸穩定增長面臨壓力,監管部門表示要更加注重盤活存量。

    “在盤活存量背景下,不要簡單看信貸總量增長甚至‘同比多增’,而要評估增量和存量貸款支持經濟增長的整體效能。短期一味強求同比多增,并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反而可能造成‘虛增’、‘空轉’甚至透支中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潛能。”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

    工行副行長王景武在該行業績會上表示,該行將通過存量的移位再貸、適時開展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全力提升低效存量貸款的盤活效率。工行還搭建了直接間接融資的結合、存量增量統籌、融資融智并舉的全口徑融資服務體系,通過債券承銷與投資、股權融資等方式向實體經濟提供與表內貸款同等力度的投放支持。

    從部分銀行發布會看,今年一季度信貸需求仍不錯。王景武介紹,從前兩個月的情況來看,工行人民幣貸款保持較快的增長,其中公司貸款較年初增長了近9000億,創下新高。個人貸款同比多投了1100多億,增幅近30%,制造業、綠色、科創、普惠等方面的貸款均實現了較快增長。

    中信銀行業務總監陸金根表示,今年以來,隨著經濟持續回升,對公信貸需求也呈現回升態勢。中信銀行自年初以來的信貸投放態勢很好,3月中旬已提前完成行內設定的“開門紅”信貸投放增長目標。從投放項目的領域看,主要是在綠色信貸、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創企業、制造業、產業園區等重點領域,這些領域的儲備量和投放量占比都超過七成。

    對公房地產貸款不良率較高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則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實體經濟的經營情況。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3年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不良貸款余額3.22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63%,相比上年末下降0.04個百分點。

    從19家上市銀行的數據看,僅有一家銀行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顯示上市銀行資產質量在整個行業中較為優良。從變化看,19家銀行中,1家不良率上升,1家持平,17家下降,后者占比達到九成??傮w看,上市銀行資產質量整體呈現好轉的跡象,一方面是因為宏觀經濟回升向好,另一方面是因為銀行不良處置力度加大。

    交行行長劉珺在業績會上表示,2019年—2023年交行不良率呈下行趨勢,撥備覆蓋率呈上行趨勢,拉開了一個比較大的喇叭口,口子的穩定形態會繼續保持下去?!叭绻@四年間交行利潤增長跑輸同業,說明一定程度上交行通過財務資源的轉移,來實現撥備的提高跟不良率的下降。而交行這四年,正好保持了資產質量的趨好和財務利潤相對穩定,甚至跑出了市場平均速度之上的利潤增速?!?/p>

    分行業來看,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的不良率較高,諸多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率在5%左右,遠高于全行不良率。比如2023年末交行房地產對公不良率為4.99%,相比上年上升2.2個百分點。

    交行副行長殷久勇表示,當前房地產市場銷售依然比較低迷,部分房地產企業仍在風險出清過程中。房地產市場銷售改善確實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未來一段時間房地產行業資產質量管控仍是重點工作。交行將持續加強對房地產業務風險管理,對重點房企實行提級管理,“一戶一策”制定好風險管控策略,努力使房地產貸款總體質量保持穩定。

    房地產調整的外溢風險也在顯現。“這方面是有壓力的,比如建筑業及以房地產抵押為主的一些業務品種。以建筑業為例,部分區域企業在我行的業務也出現一些違約的情況。針對房地產行業的生態圈和上下游企業,我行做了專項排查,從整個排查情況來看,目前資產質量總體處于可控的范圍?!闭行懈毙虚L朱江濤坦言。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招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5.26%,相比2022年末上升了1.18個百分點。

    由于房地產市場調整,地方賣地收入相比峰值時接近腰斬,融資平臺貸款資產質量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從公布數據的銀行看,融資平臺資產不良率較低,比如平安銀行融資平臺貸款不良率為0;興業銀行融資平臺不良資產余額僅40億元,不良率為2.5%。

    究其原因,去年10月特殊再融資債重啟發行,用于置換納入隱性債務之中的拖欠款、非標、城投債券及銀行貸款,目前已發行1.44萬億元。與此同時,金融系統尤其銀行支持地方債務化解的工作也啟動,銀行參與地方債務化解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對本行貸款展期降息,二是債務置換?!敖涍^各方面協同努力,地方債務風險得到整體緩解,為做好下一階段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2月23日的國常會如是評價。

    胡罡表示:“中信銀行是此次一攬子化債政策的受益方。去年我行已置換地方政府債務 155.8 億元,其中退出高風險資產55 億元,減值回撥 16.6 億元,對我行資產質量和利潤都起到了正面作用。2023年末問題資產余額22億元,問題貸款率1.05%?!?/span>

    談及展期置換的影響,胡罡稱,當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期限拉長、利率下降是一個趨勢,但同時也有利于銀行資產質量改善、風險成本下降。根據初步計算,化債對中信銀行營收的影響在 1%以內,而風險成本的下降會給銀行帶來更大的正面影響。(記者 楊志錦)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王海山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