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作為獨特的金融消費者群體,在過去的一年,經歷了賬戶的跌宕起伏,收益總體比較慘淡,針對基金產品的維權也層出不窮。日前,記者梳理各大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基金圈、股吧等平臺發現,無故扣費、風險錯配、以高收益誘導投資、綁定養老金賬戶等方面成為公募基金被投訴的重災區。
陷阱1:無故扣費
莫名被轉走上百元,多只公募基金涉多起無故扣費投訴
根據黑貓投訴平臺統計數據,“無故扣費”是公募基金投訴最多的項目。有投資者投訴支付寶里基金私自扣費,投訴者王琪(化名)稱,被扣費的卡是他的工資卡,他除了查工資基本不用。后來他打開手機銀行查賬單顯示支付寶里某基金扣除了一百元,他才知道已經連續扣了六個月了,“完全不知道情況,我也沒有設置免密支付?!庇浾甙l現,該平臺已經有多起針對基金無故扣費的投訴。有投資者投訴稱:“有基金產品私自扣款130元,支付寶查詢不到,而且本人也從未授權過免密支付的權限,本人不關注這張卡,直到今天用錢才發現不對勁,有賬單記錄,希望錢能退回?!?/p>
接二連三有投訴人表示,“早上8點,銀行卡上被基金轉走100元。我在支付寶查不到任何交易記錄,而且這張卡我早就解綁了支付寶,整個交易過程本人不知曉也未參與。”“本人查看銀行卡金額,發現錢莫名其妙地少了錢,點開消費記錄發現對此訂單毫無印象,并且未獲得本人同意私自扣款。”……
無故從銀行卡里扣款、長期亂扣費,在上述消費者投訴平臺中,不少基金公司已有多起類似投訴。
陷阱2:虛假宣傳
發紅包、抽獎誘導消費 多只基金因業績差被投訴
除了亂扣費,消費者投訴基金公司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的也不在少數。隨著近年來大眾對公募基金認知度的提升,公募基金的總規模不斷創下新高。
基金行業在快速擴張中,宣傳形式變得日新月異,如今也開始高頻借助新媒體如視頻直播等方式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宣傳,當中也會出現直播方發放紅包、抽獎等行為?!耙皇峭ㄟ^超鏈接的方式進入粉絲中心搶‘財運包’,誘導基金持有人下單。二是通過直播間進入粉絲中心抽獎的方式吸引更多新粉,抽到的實物卻不能兌換,涉嫌欺詐?!币晃粎⑴c過某基金公司直播間活動的消費者反映。此外,還有消費者表示基金公司會以紅包方式誘導自動扣費。
對此,國家監管部門早已作出明確規定。中基協發布《公募基金直播業務專題討論會會議紀要》中指出,發放紅包應以投資者教育為目的,不得與具體基金產品宣傳推介等銷售活動混同;紅包價值應適當,不得存在誘導、刺激基金銷售或保有量等傾向,不得以增加基金收益率等形式將獎勵金額和基金收益混同,不得將開戶、購買、持有基金產品作為投資者獲取紅包的條件;發放紅包不得定向用于交易滿減抵扣、費用抵扣或指定其與單一基金產品掛鉤。
有趣的是,記者整理發現,痛斥基金公司“虛假宣傳”的大多都是其購買的基金業績與宣傳時不符,導致虧錢,或是一些并不符合邏輯的退錢需求。
一位“基民”表示,“支付寶理財頁面強推此基金,說是穩健,低風險。結果一路狂跌。 買此產品的人都是沖著它低風險穩健才買的,這樣的跌法,消費者承受不起,望有關部門查處此事,給消費者一個交代?!?/p>
“××基金虛假宣傳,誤導投資。認購至今,該基金虧損達50%,基金經理水平與公司宣傳嚴重不符,卻不給我退錢。”一位“基民”在社交平臺上宣泄道。
陷阱3:虛假承諾
個人養老金賬戶綁定 承諾最高188元獎勵卻只發放3角錢
個人養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25日啟動實施以來,受到的關注熱度不減。目前,養老儲蓄、養老理財、保險和基金都納入了進來,可供個人養老金參加人自行選擇投資。跟往年相比,不少投資者對綁定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虛假承諾”頗有微詞。
記者曾接到投訴電話表示,“我在某基金APP參加他們開展的‘綁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領福利’活動,活動規則是綁定就可以抽到30元至100元不等的獎金,然后我去開通了銀行養老金賬戶,并且進活動頁面綁定了我的養老金賬戶,但是該基金就是不給我抽獎,并且活動下線了,根本就沒有承諾的福利,欺騙用戶開通個人養老金,并綁定到該基金平臺。”像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還有消費者投訴某基金“虛假宣傳”,以綁養老金最高獎勵188元為噱頭騙取大量用戶綁定該APP養老金賬戶, 養老金賬戶只能綁定一家,別的基金最低都幾十元錢,該基金公司宣傳最高188元,但實際最終只發放了0.3元。
基金公司通過承諾高額獎勵來誘導投資者綁定或者開通相關賬戶,本身也是一種違規行為。
陷阱4:誘導投資
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4.19% 投資者卻連本金都虧了
在投訴平臺,投資者吉祥(化名)稱,他通過某銀行APP的理財板塊購買了一款理財產品,當時頁面宣傳的年化收益是4.19%,風險等級為R2穩健,封閉期半年。自買入以來,從每周公布的產品凈值看,每周產生的收益約為100元到500元,3個月后,發現該理財開始持續虧損,幾乎每周虧損約為1000元到2000元,很快,前期的利潤全部虧完,還一度出現虧損本金的情況。
吉祥表示,該理財產品涉嫌虛假宣傳,收益與之前宣稱的年化4.19%相距甚遠。并且產品名字中所含字眼暗示該產品能穩妥實現財產升值,而實際與之不符,屬于典型的以誤導、欺詐的手段進行銷售基金產品的一種行為?!拔屹徺I此產品就是沖著這款產品的名稱宣稱能穩妥實現財產升值以及宣傳的4.19%年化收益而購買的?!?/p>
實際上,在公募基金銷售中,承諾收益是不被允許的。2022年11月23日,中基協下發《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及銷售機構投資者教育工作指引(試行)》,其中融入性風險提示中明確提到,公募及銷售機構不得違規承諾收益,不得進行誘導性宣傳;在融入投資者陪伴中提到,當基金凈值出現較大波動時,應當及時、主動提供投資者陪伴服務,傳遞正確投資理念,解答投資者問題,安撫投資者情緒。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揚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