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AI時政畫報 | 觸摸歷史

    “博物館很重要,我從小就愛看博物館,小時候北京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與來自“六朝古都”南京的宋燕代表交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話題時,這樣分享童年往事。

    宋燕代表向總書記講述了六朝博物館的建設故事、最美落地窗走紅的故事、小小講解員的志愿故事,并匯報了南京文博工作在2023年取得的喜人成績——在南京接待的2億多人次游客中,全市博物館就接待了3448萬人次。

    總書記聽得十分專注,并感到很欣慰。他還回憶起小時候騎自行車上學時的情景,感慨北京古城墻至今讓他記憶猶新。

    總書記叮囑宋燕代表和廣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希望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館的深度接觸,進一步增強歷史感。

    跟隨總書記的講述,《AI時政畫報》用科技描繪了這份獨屬于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別樣浪漫”。

    文博事業是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博物館承載的是歷史記憶,傳承的是悠悠文脈。

    早在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博物院考察調研時就曾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讓博物館、博物院成為社會教育的“第二課堂”,總書記的要求一以貫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國寶推薦人”,先后到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等各具特色的博物館考察,還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老專家回信。總書記的叮囑語重心長:“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p>

    文化是人類走向現代化的先聲。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息息相關、相互促進的邏輯關系:“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薄爸袊浆F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p>

    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彰顯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支撐。

    近年來,我國各地博物館迸發的吸引力令人矚目:故宮博物院一票難求、上海博物館凌晨排隊,《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節目廣受好評,博物館成為“網紅打卡地”,參觀博物館更是成為社會新風尚。

    就在剛剛過去的農歷龍年春節假期,全國博物館共接待游客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在博物館里體驗文化年,沉浸式觀展與文物“親密接觸”,欣賞創意滿滿的文創產品,與歷史文物產生更加緊密的連接……以博物館為紐帶,公眾與傳統文化實現了“雙向奔赴”。

    目前,我國博物館數量逐年增加,總數位居世界前列,免費開放率超過90%,多地博物館接待量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一組組數據生動昭示,與博物館深度接觸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明立世,文化興邦。博物館不僅陳列過去、啟示未來,也讓更多的人在回望歷史、感受燦爛文明中堅定文化自信,切實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來源丨央視網

    總監制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策 劃丨劉禛

    編 輯丨魯楊

    視 覺丨郝鳳林

    技 術丨毛永豐

    校 對丨蔡純琳 孫曉媛 毛長志 閆田田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林紅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