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養娃的難度越來越高了。和十幾年前的“散養”“放養”式育兒不同,年輕一代的父母在養娃上可謂是小心翼翼、付出良多。當溫飽不再是問題,養出一個“高質量人類”就成了全新的育兒目標。隨著我市中小學寒假的到來,眼科門診、口腔門診和生長發育門診熱度增加,“80、90后”父母在育兒的路上,增加了視力、牙齒、身高這三項新成本,這一刀到底該不該挨?
“拔苗助長”下的身高焦慮
孩子長得矮,測骨齡;擔心孩子性早熟,測骨齡;孩子長得過胖,還得測骨齡……進入寒假后,各大醫院的兒科生長發育門診爆滿。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身高存在焦慮情緒,為了讓孩子長高,愿意大把花錢的家長不在少數,當物理增高方式起不到作用時,藥物變成了另外一個快捷途徑。
“前兩年發現孩子總是比同齡人身高矮一些,就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發現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只有標準值的一半,在醫生建議下,我們決定為孩子打生長激素,現在打了兩年多了,加上抑制骨齡的針,一共花了十幾萬元,治療效果還可以,長了十幾厘米?!笔忻裼谙壬嬖V記者。
在齊魯醫院生長發育門診記者遇到了前來咨詢的朱女士,她表示對生長激素還持有保留態度,希望先通過飲食和運動等比較保守的方法再試試能否讓孩子再長得快點,“打針”是最后萬不得已的一招。
專家表示,將生長激素當“增高針”注射,不一定會增高,卻可能帶給使用者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不讓身高關注變成身高焦慮,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家長理應時常反思,自己對孩子身高的關注和干預,是基于科學和理性,還是被周圍氣氛裹挾、被內心不斷滋長的焦慮情緒牽著鼻子走。
視力牙齒矯正動輒花費數萬元
除了增高,養娃路上還有兩個“天坑“——配鏡和整牙。由于平時學業緊張,大多數家長選擇讓孩子利用假期矯正視力和牙齒。
“配OK鏡每年一萬二,加上護理液、檢查費等七七八八的,一年算下來要將近兩萬元。”市民韓女士向記者介紹。近年來,隨著OK鏡矯正近視術的興起,每個月因為OK鏡導致的角膜炎、眼紅疾病不斷攀升,而且病人年齡呈現低齡化,眼部發病周期縮短的情況,家長應理性選擇近視矯正術,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俗話說“金眼銀牙”,父母在孩子的牙上花費的心力,絕不比眼睛少。據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牙齒矯正器主要是傳統固定矯正器和無托槽隱形矯正器,費用從2萬元到6萬元不等。專家表示,在口腔正畸的熱潮中,一些商家將目光投向低齡兒童口腔市場,在營銷的話術中出現了“越早矯治效果越好”的廣告語,商家在販賣焦慮,家長當警惕。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劉栩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