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LPR連續5個月“按兵不動” 30年期國債期貨為何續創歷史新高?

    繼1月15日MLF利率保持不變之后,1月LPR報價果然“按兵不動”。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1月22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45%,5年期以上LPR為4.2%。以上LPR在下一次發布LPR之前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1月19日,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對場內外LPR報價行進行考核并調整了LPR報價行名單,新增中信銀行和江蘇銀行,調整后的LPR報價行數量由18家增至20家,調整自1月22日起實施。

    此外,1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出爐后,30年期國債期貨主連合約出現快速拉升,繼上周五創下上市以來新高之后續刷新高,反映出市場對未來降準降息的預期依然強勁。

    記者采訪了解到,1月兩個期限品種的LPR報價不變,符合市場普遍預期,主要原因是當月MLF操作利率保持穩定,再加上銀行凈息差有低位下行趨勢,報價行缺乏下調LPR報價加點的動力。再加上1月是信貸需求大月,實體經濟信貸需求本身較為旺盛,下調LPR的條件也并不充分。

    至于30年期國債期貨為何再創新高,中信建投期貨分析師孫玉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主要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方面,即使MLF操作利率和LPR報價均未下調,但市場仍傾向于認為貨幣政策將保持寬松基調,后市降準降息的預期并未降溫;另一方面,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引發了市場對經濟復蘇放緩的擔憂,而LPR報價保持不變又弱化了經濟強刺激的預期。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開年后股債蹺蹺板效應明顯,股市表現持續偏弱情況下,風險偏好下降導致債市配置需求增加,也對債券收益率下行形成一定助力。

    LPR連續5個月“按兵不動”

    2019年8月,央行推進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后的LPR由各報價行按照對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于每月20日(遇節假日順延)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報價,即LPR=MLF利率+點差。

    目前MLF期限以1年期為主,反映銀行體系向央行融入中期基礎貨幣的平均邊際資金成本,加點幅度則主要取決于各行自身資金成本、市場供求、風險溢價等因素。根據最新報價,1月1年期LPR為3.45%,5年期以上LPR為4.2%,已是連續5個月維持不變。

    一方面,作為LPR的“錨”MLF利率未做調整,LPR報價基礎穩定。2024年1月15日,央行超額續作9950億元MLF,利率維持2.5%不變。在基本面整體向好、財政政策加大發力、穩銀行息差、穩匯率運行和防資金空轉等多重因素考量下,開年MLF延續“量增價平”續作,市場關于降息的預期落空,使得本月LPR報價調降的概率大幅降低。

    不過,需要提及的是,從歷次LPR調整看,如果MLF利率下調,那么LPR必下調;但如果MLF利率保持不變,LPR“原地踏步”概率雖然較大,但也并非板上釘釘,還要取決于報價行下調加點的意愿。例如,2019年9月和2021年12月,MLF利率雖然保持不變,但1年期LPR均下調了5個基點;又如,2022年5月,盡管MLF利率“按兵不動”,但5年期LPR下調了15個基點。

    另一方面,年初銀行息差面臨較大壓力,報價行主動下調LPR的空間和動力不足。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表示,雖然2023年存款利率多次下調,但仍慢于資產收益率的下降速度,銀行凈息差仍然面臨一定壓力。加之1月份是信貸需求大月,實體經濟信貸需求本身較為旺盛,下調LPR的條件也并不充分。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告訴記者,2023年12月商業銀行再度下調存款利率,且范圍和幅度較以往更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負債成本下降。但鑒于當前存款定期化、長期化趨勢加劇,存款重定價周期較長,其利率下降的速度偏慢,效果短期難以顯現。同時,考慮到新發貸款利率仍處下行通道且未見拐點,2024年年初貸款重定價壓力較大,一季度銀行息差仍將顯著承壓,自發驅動LPR下調的內在動力較弱。

    在過去的2023年,從大型銀行開始,各類銀行先后3次下調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協定存款、活期存款等多個存款品種利率,降低負債端成本。2023年11月,全國銀行新發生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03%,同比下降0.26個百分點。

    同時,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效能也在持續釋放,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0.2個和0.1個百分點,促進了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行。2023年1月至11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同比下降0.34個百分點,其中,企業貸款利率為3.89%,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均處于歷史低位。 

    此外,2023年10月,存量首套房貸利率調整政策落地。據測算,全國超過23萬億元存量房貸利率完成下調,平均下調0.73個百分點,惠及5000多萬戶家庭、1.6億人,每年節省利息支出約1700億元。 

    “歲末年初之際,各大銀行都在沖刺開門紅,拉存款并積極投放貸款,甚至有一些中小銀行還逆勢上調了存款利率,此時如果降低LPR可能不利于銀行穩定息差水平,影響到提振銀行年初貸款的積極性?!睆V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指出,2023年10月存量首套房貸利率下調全面落地,平均降幅達0.72個百分點,這不可避免地會對銀行利息收入帶來一定影響。他還預計,在2023年9月銀行凈息差降至1.73%、創有歷史記錄以來新低后,2023年四季度銀行凈息差還會有一定幅度下行。這意味著當前銀行對資產收益水平會更加重視,缺乏主動下調LPR報價的動力。

    30年期國債期貨續刷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1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出爐后,30年期國債期貨主連合約出現快速拉升,不僅刷新歷史新高,還一度創下年內單日最大漲幅。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首席宏觀經濟研究員李彥森觀察到,降息預期落空反而提升了長端國債價格,尤其是30年期國債期貨漲幅較大,股指期貨和現貨指數則大幅下挫,這反映出市場對經濟復蘇節奏放緩的擔憂和風險偏好程度的下降。南華期貨債券分析師高翔認為,30年期國債期貨近幾個交易日沖高更多是受到風險偏好下沉的驅動。

    國家統計局1月12日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12月,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同比下降0.3%,降幅較11月收窄0.2個百分點; 工業品出廠價格 (PPI)同比下降2.7%,降幅較上月收窄0.3個百分點。CPI、PPI同比雙雙負增長已持續三個月。

    國家統計局數據還顯示,2023年12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0%,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且連續3個月處于收縮區間,創近6個月新低。

    王青分析,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一旦官方制造業PMI指數連續3個月以上運行在收縮區間,宏觀政策做出反應的可能性就會顯著加大。由此看來,2024年一季度央行下調MLF利率的可能性較高,并將帶動LPR報價跟進下調,進而降低企業和居民貸款利率。這一方面有助于緩解實際利率上行壓力,提振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能釋放清晰的穩增長信號,有助于改善社會預期和市場信心。

    溫彬告訴記者,2023年GDP增速5.2%,全年目標超額完成,經濟整體穩定向好;但PMI、M1、物價等仍在低位運行,地產數據整體較弱,有效需求不足仍是關鍵,經濟內生動能仍需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考慮到通脹延續低迷,實際利率處于高位,不利于實體有效融資需求的修復,因此也需要通過降息來提振信心、降低負債成本,擴大融資需求,激發主體活力。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1月LPR報價未變,但30年期國債期貨與現券早盤走勢均較強,背后可能是市場對未來降息預期的回溫。去年四季度以來,金融數據整體偏弱,結構上政府債融資是社融增量的主要構成;撇開去年同期的低基數影響,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融資,私人部門需求均較為有限,這意味著資產荒的格局仍在持續。展望后市,為穩定經濟增長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啟用寬信用、降成本的工具仍有必要。

    明明還稱,盡管今年1月MLF并未降息、LPR報價不變,但寬貨幣政策取向較為明確,因此1月LPR報價“按兵不動”反而意味著后續MLF降息的可能性走高,所以促使30年期國債期貨大幅走強。(記者 唐婧)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李雯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