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對話MSCI:氣候變化拉響紅色警報,加強可持續信息披露大勢所趨

    2015年,為了應對日益緊迫的氣候變化影響,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簽署了《巴黎協定》,近200個締約方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升幅控制在2℃以內,最好是1.5℃以內。

    但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協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氣象組織1月中旬已正式確認,2023年為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世界氣象組織用于監測全球氣溫的6個主要國際數據集顯示,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45攝氏度,上下浮動約0.12攝氏度;2023年6月至12月,全球氣溫每月都創下新紀錄。

    與此同時,全球各地極端天氣也變得如同“家常便飯”。MSCI《2024年可持續與氣候趨勢展望》報告顯示,極端天氣將對工作和生活造成更嚴重的影響。物理氣候風險將影響居民在房屋保險的負擔,并在另一方面影響人力管理中的一個關鍵議題:員工生產力。

    當前全球減排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進展緩慢,遠不足以實現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刻不容緩。好消息是,全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王曉書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氣候變化領域,過去十年資金規模迅速增長,大家對什么是低碳、什么是碳排放范圍一、二、三以及哪些企業轉型更好有越來越多的共識,這也受益于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的框架。

    劃上“生命的底線”

    一個月前,在迪拜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終于在化石燃料問題上達成協議。各國同意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統中實現遠離化石燃料的過渡,并且需要在這關鍵的十年中加快行動,在2050年前實現與科學相符的凈零排放。

    雖然這一結果沒有達到大多數國家想要的“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目標,但確實史無前例地提到了向擺脫所有化石燃料過渡。

    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分析師何思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化石燃料一直是緩解全球變暖的關鍵議題。在COP28上,各國首次就化石燃料問題達成了共識,雖然在用詞上確實沒有采用“淘汰化石燃料”的說法,但各國代表就脫離化石燃料的路線圖邁出了重要一步,其中也包括“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加2倍以及能源效率提升1倍”這樣更具體的路徑。

    “我們沒有在迪拜翻過化石燃料時代的篇章,但是對應的成果是結束化石燃料的開始。”何思瑤借用了COP28會上的總結。在她看來,COP28達成了運行損失與損害基金、支付首期資金等共識,表明全球在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以及氣候公正和氣候韌性這樣的議題。雖然這些倡議和共識并不是變革性的終點,但已經為應對氣候變化劃上“生命的底線”。

    這也給中國帶來了很多新的機遇。何思瑤表示,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的清潔技術收入已經超過了基于化石燃料的收入,中國企業本身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方面也有持續的投入。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制造國,中國的能源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對全球的能源結構有著直接的影響,對于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多樣性喪失敲響警鐘

    相對于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喪失不那么容易被察覺?!?024年可持續與氣候趨勢展望》報告顯示,可能會發生的生物多樣性崩潰將會帶來一系列額外的系統性風險,其影響至少與氣候變化一樣深遠。因此,投資者開始以不同方式應對這一挑戰,包括衡量和管理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風險,通過債務自然互換和碳權等機制尋找投資于自然保育或改善生態環境項目的機會。

    生物多樣性喪失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但資金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問題,如何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高級分析師董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可以從兩個方面討論如何解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問題,這也是我們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大體思路?!?/p>

    首要的推動力量是政府資金,包括政府間組織、國際合作資金。比如在2021年生物多樣性大會上,中國就提出了要出資15億人民幣來作為“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中國也出資建設國家公園等項目。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利用好各級政府有關環保、綠色項目的財政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像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這樣的政府補貼,還有其他綠色項目的資金支持。

    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記引導社會資本的參與。但這方面挑戰會更多,不同于公共資金,社會資本要求的資金回報率會更高,資金周期也會更短。所以,引導社會資本的參與要盡量減少資金的猶豫成本。在統一標準上,去年9月出現了里程碑式的發展,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NFD)發布了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披露標準,有望成為這一議題的國際通用語言。更統一的標準、更豐富的投資工具和數據能夠幫助減少社會資金的猶豫成本,促進解決社會資本的擔憂和困擾。

    王曉書也對記者表示,TNFD框架有助于定義哪些項目對生物多樣性有貢獻,對影響力的評估更清晰,會讓投資者更認可,確保投資在朝著更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向發展,所以清晰度和數據框架、影響力評估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加強可持續信息披露大勢所趨

    2023年年中,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推出了可持續披露框架標準《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號(IFRS S1)——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IFRS S2)——氣候相關披露》的正式版文件,同時宣布將TCFD的相關要求并入到ISSB當中。

    在王曉書看來,對于全球機構投資者和企業而言,相對統一的信息披露框架有利于減輕信息披露以及投資人獲取信息的成本,有利于吸引全球可持續基金的跨境配置,可以幫助各地區市場領先的可持續轉型企業獲得全球投資者的資金青睞,推動地區市場的可持續轉型。

    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大中華區主管郭思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ISSB可能給企業和投資人帶來深遠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對ISSB寄予厚望,但是ISSB的標準是不是真正能夠成為全球化的基準,還要分析全球各個司法管轄區具體的接軌步伐。

    之前接軌了TCFD的司法管轄區已經成為第一批率先接軌ISSB標準的市場,例如歐盟、新西蘭等。其他市場在ISSB準則接納的完整度、覆蓋的披露主體類型、推行是強制還是自愿以及具體的時間表等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郭思平表示,可以確信的是,隨著這些政策的出臺,企業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披露壓力。聚焦到亞太地區,預計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將在2025年推出ISSB披露準則,可以說是箭在弦上,上市企業也需要學習和理解披露要求。

    對于投資者而言,還應警惕企業利用注釋和附加條文以降低其報告的排放量。隨著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市場宣布將落實與ISSB一致的披露要求,投資者將關注他們能夠獲取新披露信息的速度以及不同地區披露的一致性。在監管的推動下,雖然企業在氣候信息的披露有所增加,但投資者應警惕他們有可能利用以小號字體印刷的注釋和附加條款來減少報告的排放量,例如,有些企業將一些排放量轉移到合資企業、子公司和投資上。

    從機構投資人的視角看,隨著全球可持續信息披露政策不斷推進,投資人也會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

    郭思平表示,以前困擾投資人的數據披露不足問題可能隨著政策的推進會逐步緩解,但如何從越來越豐富的披露數據中讀取有意義的、可以幫助投資決策的信號?在這個過程當中,機構投資人對于ESG和可持續投資的數據、工具的廣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深度方面看,投資人會以企業當前的披露信息為起點,進一步關注企業的ESG和可持續議題整體的歷史表現、變化趨勢,并和全球同業、特定市場上的同業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差距。從廣度層面看,投資人在用ESG策略規避下行風險、改善投資組合長期收益的同時,也在越來越多地著眼投資組合怎么給社會和環境帶來正向影響力,例如,推動實體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低碳轉型的領先者,或者支持實體企業的科技創新。2024年需要持續關注政策可能對投資帶來的影響。(記者 吳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王海山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