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IPO入冬 “殼”交易入伏:多家A股企業控制權變更

    自今年8月份IPO改革與階段性收緊以來,滬深兩市IPO行業審核條件趨于嚴格,受理數量驟然減少,IPO踴躍申報的高峰自9月以后也試水者寥寥,直接融資市場進入寒冬。

    另一方面,在IPO大門稍掩的當下,“炒殼”這一資本市場古早運作方式,近來卻有“死灰復燃”之勢。

    “最近確實很多方面在求購殼資源,”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實近日確實有買殼活躍的情形,并告訴記者此類求購方以民營企業居多。

    所謂“買殼”,即通過股權轉讓,參與資產重組等手段,獲得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地位,進而推進公司進一步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或業務重整等,從而避免通過IPO實現上市。

    雖然市場求購熱情非凡,但據記者了解,目前通過買殼借殼方式曲線上市的難度也并不低。

    繞道上市還是“炒殼”?

    Choice數據顯示,自9月28日贛州水務、和特能源分別獲深圳主板、上證主板受理,納百川、皓吉達、三清互聯三家公司獲得深市創業板受理之后,截至12月13日,滬深兩市已無獲IPO受理企業案例。

    與此同時,10月以來,共有15家企業獲得北交所IPO受理,而同期滬深交易所IPO獲受理企業數為零。

    雖然北交所仍可為企業資本化提供場所,但大部分企業仍然希望登陸滬深交易所,在享受充分流動性的同時,也能享受充分再融資潛力。

    于是乎,“殼資源”成為了很多企業資本化“曲線救國”的保留手段。

    記者注意到,近期已經有多家小市值上市公司公告了控制權變更事宜。其中包括天汽模(002510.SZ),中天精裝(002989.SZ)、電工合金(300697.SZ)、*ST園城(600766.SH)、三湘印象(000863.SZ)等。

    其中,除*ST園城外,在已經披露受讓對象的案例中,大部分仍屬于地方國資領銜的收購。但*ST園城的洽購方高息借錢買殼的情況,卻較為受到市場關注。

    11月20日晚間,*ST園城首次披露公司控股股東轉讓計劃,公司實際控制人徐誠東計劃對外轉讓466.93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11%,轉讓價款合計3.54億元。

    而受讓標的天機同升的成立情況卻遭到各方質疑。根據工商資料,該公司成立于2023年11月13日,即披露控制權變更計劃前一周。天機同升控股股東天津沃商同創則成立于2023年11月9日。由于受讓人成立時間極短,注冊資本有限,受讓資金來源存疑,故該轉讓計劃立刻收到了上交所的問詢函。

    此后的12月4日,*ST園城提交回復函稱,受讓方資金由天機同升自行出資1億,剩余部分向天津沃商同創借款2.6億元,借款期限36個月,借款利率為銀行基準利率上浮10%。另外,天津沃商同創實繳資金來源亦為其控股股東上海沃貴上層股東借款,利率同為銀行基準利率上浮10%。

    新設實體,層層嵌套,重重貸款,*ST園城的控制權變更事項,引發市場對“炒殼”行為的警惕。

    “雖然洽購殼資源的買方很多,但其實這些公司很大一部分距離IPO的條件還比較遠?!鼻笆鐾缎腥耸扛嬖V記者。

    此外他還透露,雖然大盤指數不太景氣,但由于炒殼很熱,所以當前的“殼價”其實并不低。

    另一位投行人士則告訴記者,由于殼價值目前再度被炒高,除部分買家的確希望通過買殼進行重組,但也不排除其希望通過買賣倒手賺取差價的可能性。

    借殼成功率不高

    借殼上市,對于近年才接觸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其實略顯陌生。

    2013年期間,因兩市IPO一度暫停,借殼上市行為屢見不鮮。2013年-2015年期間,每年成功實施借殼上市的企業有約30家。

    但自2018年以來,隨著注冊制的推進,借殼上市行為逐漸減少,而因借殼財務資質審核與IPO企業趨同,通過重組審核實現借殼上市者亦寥寥。

    事實上,2018年,證監會對明確IPO被否企業再度通過重組實現并入上市公司有過一系列政策安排。比如IPO被否決企業至少在三年以后才能再度籌劃通過重組上市。但后來該項政策在這一年中時就進行了松綁,三年等待期的相關規定也被松綁至6個月。

    與此同時,IPO申報受理企業在申請過程中為避免直接被否,也會采取類似主動撤回的方式,保留公司重組上市的可能性,包括由被否帶來的審核壓力——甚至輿論障礙。

    但是,條件的放寬,并未讓借殼上市的門檻實質性地變低。

    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僅路暢科技(002813.SZ)、日播時尚(603196.SH)、大連熱電(600719.SZ)、中航電測(300114.SH)推出借殼上市計劃。其中錦源晟借殼日播時尚計劃已經于今年11月流產,中航電測、路暢科技則分別嫁接國央企資產成飛集團和中聯高飛,而包括大連熱電借殼亦由千億民營巨頭恒力石化(600346.SH)分拆上市康輝新材主導。

    而如2021年籌劃借殼的福達合金(603045.SH)在一度重組計劃折戟后,近期也再度宣告終止了三門峽鋁業對該公司的借殼計劃。

    換而言之,若非實力允許,借殼上市如今或非是企業實現資本化的坦途大道。

    對于借殼成功的概率,前述投行人士向記者介紹,在如今的市場狀況下,一年“最多過個一兩單”。

    “借殼上市成功的案例很少,每年只有幾個案例。如果是為了借殼上市買殼,我們真的會盡可能去勸退?!鼻笆鐾缎腥耸勘硎尽#ㄓ浾?趙云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李賽男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