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彩禮問題頻上熱搜,引起廣泛關注。 今天(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聯合民政部、全國婦聯,召開推進移風易俗治理高額彩禮新聞發布會。
會上透露,涉彩禮糾紛案件數量近年呈上升趨勢,甚至出現因彩禮返還問題引發的惡性刑事案件。從大量糾紛處理中,我們可以看到,高額彩禮并不是保障家庭幸福的秘笈,反而可能成為矛盾糾紛的導火索。
堅決反對包辦、買賣婚姻,反對借婚姻索取財物
彩禮來源于我國古代婚姻習俗中的“六禮”,歷史悠久。作為我國婚嫁領域的傳統習俗,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蘊含著兩個家庭對“宜其室家”的美好愿望。
不過,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陳宜芳女士透露,近年來,彩禮數額持續走高,有人罔顧家庭經濟情況,盲目將彩禮多少視為衡量愛情的標準;有人認為彩禮越多越顯得自己有面子,攀比之風悄然蔓延。這不僅背離了彩禮的初衷,使給付方家庭因彩禮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給婚姻穩定埋下隱患,不利于社會文明風尚的弘揚。
從司法實踐反映的情況看,涉彩禮糾紛案件數量近年呈上升趨勢,甚至出現因彩禮返還問題引發的惡性刑事案件。“從大量糾紛處理中,我們可以看到,高額彩禮并不是保障家庭幸福的秘笈,反而可能成為矛盾糾紛的導火索,不僅不利于婚姻關系的建立和長期穩定,甚至容易引發兩個家庭之間的對立、矛盾和沖突,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标愐朔贾赋觥?/p>
陳宜芳強調,堅決反對包辦、買賣婚姻,反對借婚姻索取財物。以締結婚姻為目的是彩禮最重要的特征,在無法實現或無法全部實現給付目的的情況下,應當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實事求是地處理彩禮返還問題。既要依法保障婦女權益,也要考慮高額彩禮負擔對給付彩禮一方生活的影響,妥善平衡雙方利益。
關于返還彩禮條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規定了三種可返還情形,包括:未辦理結婚登記、已辦理結婚登記但確未共同生活以及彩禮給付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
但現實生活中涉及彩禮返還糾紛比較多的有兩種:一種是 “閃離”的情況;另外一種是未辦理結婚登記但已經共同生活的情況。均無法適用上述司法解釋規定,彩禮是否返還以及如何返還成為難點。
此次,最高法發布一批典型案例,明確處理涉彩禮糾紛的三項原則:一是明確嚴禁借婚姻索取財物這一基本原則。二是充分尊重民間習俗,以當地群眾普遍認可為基礎合理認定彩禮范圍。三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充分考慮彩禮的目的性特征,斟酌共同生活時間、婚姻登記、孕育子女等不同因素在締結婚姻這一根本目的實現上的比重,合理平衡雙方當事人權益。
陳宜芳指出,存續時間較短的婚姻會導致基于婚姻的很多財產安排出現失衡現象,彩禮問題就是這種困境的體現。彩禮是以合兩姓之好、并長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一般情況下,雙方已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并共同生活,離婚時一方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也要看到,給付彩禮的目的除了辦理結婚登記這一法定形式要件外,更重要的是雙方長期共同生活。因此,共同生活時間長短應當作為確定彩禮是否返還以及返還比例的重要考量因素。在“閃離”的情況下,如果對相關返還彩禮的訴訟請求完全不予支持,尤其是舉全家之力給付的高額彩禮,會使雙方利益明顯失衡,甚至導致給付高額彩禮的一方因此返貧,對未來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記者注意到,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一,雙方共同生活僅一年多時間,給付方不存在明顯過錯,相對于其家庭收入來講,彩禮數額過高,給付彩禮已造成較重的家庭負擔,因此,返還部分彩禮對彩禮給付方是公平的。
此外,典型案例二中,雙方當事人雖未辦理結婚登記,但按照當地習俗舉辦了婚禮,雙方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三年有余,且已生育一子,該案判決女方不需要返還彩禮,符合當地風俗習慣,體現了對婦女合法權益的保護。
河北等地婚事花費平均分別減少7-15萬元
近年來相關部門積極推進移風易俗、整治高額彩禮。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介紹,目前各地建機制、定分工、明責任、立規矩,形成了推動問題治理的有效合力。內蒙古、黑龍江、山東、浙江、河南、江西、甘肅、重慶、四川等許多地方已公布了彩禮、隨禮等倡導性標準。河北省河間市、江西省貴溪市等通過突出問題治理,當地婚事花費平均分別減少7-15萬元和6萬元左右。
此外,著力推進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各地民政部門依托婚姻登記機關,與婦聯等單位積極探索為婚姻當事人提供婚姻家庭輔導服務,2022年度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總數比2020年度下降43.79%。同時,為幫助當事人做好進入婚姻狀態的準備,提升夫妻化解婚姻危機、減少婚姻家庭糾紛的技巧,各地通過公益創投、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當事人分類提供專業化、綜合性的婚前輔導和婚姻家庭關系調適服務。
目前,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婚姻家庭輔導室覆蓋率已接近90%。浙江、廣東、內蒙古、遼寧、重慶、陜西等地還探索將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向線上或基層鄉鎮(街道)、村(社區)延伸,擴大了覆蓋面,充分發揮了婚姻家庭輔導服務的作用。據統計,2023年各地已提供各類婚姻家庭輔導服務300多萬人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俊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