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4日訊 作為農業大省,近年來,山東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讓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向靠科技吃飯的智慧農業轉變。山東以實干穩糧倉,全力打造沿黃“齊魯糧倉”,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山東糧”。
種地用上“智慧大腦”!聊城全面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科技種田”綠色高效
聊城是農業大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200萬畝以上,但農業經營主體以小農戶為主,較為分散。為此,聊城在全市推廣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通過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農戶三級聯動,對農田進行耕、種、管、收全程或“菜單式”半程托管。
高唐縣尹集鎮前業村村民李緒強就是農田托管的直接受益者,“俺這塊地以前是鹽堿地,產量一直上不去,俺也沒別的好辦法,這兩年通過托管服務,他們測土配方、科學技術管理,去年小麥畝產量達到了1400斤以上,幾乎翻了一番,我心里可高興了!”
截至目前,聊城已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475家,多環節農業生產托管面積超過500萬畝。通過托管服務把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融入小農戶生產,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初步統計,通過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田的化肥、農藥畝均用量可減少10%-20%?!跋乱徊?,我們將整合服務資源,聯合服務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集成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綠色高效發展!”聊城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周忠偉表示。
手機“慧”種地!寧津縣“芯片”數字賦能“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
寧津縣是國家級小麥制種大縣,為加快推進小麥制種高標準繁育基地建設,該縣以列入省級數字鄉村試點為契機,加速搶跑數字經濟新賽道,在全市率先實施了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項目,通過農業生產的數字化來實現節水、節肥、增效的目的。打造全省良種育繁推一體化示范區,做精糧食生產“芯片”,做強“噸半糧”產能創建的基因工程。
在寧津縣保店鎮良種繁育基地,農技人員來到田間地頭,查看苗情、墑情。
在產前,以每個地塊的產量為總的目標,科學推算配方施肥方案。在產中,運用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動態監管作物長勢,科學推薦小麥、玉米生長需求符合的灌溉、施肥、施藥策略。在產后,運用作物模型和遙感,模擬成熟度和天氣,決策收獲。根據農作物自身特點,建立其成長模型,提供數據查詢、智能分析、科學決策等功能,引導農民規范生產、科學施肥,推動實現苗情分類指導、配方施肥、病蟲害有效防治、農作物長勢監測、成熟度監測、遙感收獲進度等,推動全縣農業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同時,以寧津縣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為依托,研發上線“寧津云農服”微信小程序,農戶可以查詢地塊的土壤、氣象等數據,具有在線咨詢、技術指導方案推送、病蟲害識別防治及災害天氣預警推送、農業生產服務等功能,從農業生產層面徹底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在保店鎮小麥制種高標準基地,農業生物災害智能監測預警站實時精準搜集周邊環境數據,實時反饋至民天農谷現代農業科創中心。農業專家借助圖像,可以遠程查看麥苗長勢;借助傳回的麥田周邊環境數據等,可在線查看每個田塊氮、磷、鉀等養分含量,并根據目標產量推薦測土配方施肥方案。保店鎮南街村蔬菜種植戶周艷麗說:“到時候該施什么肥、施多少,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查到。如果植株出了各種病蟲害,可以拍照片上傳,隨時對我們進行技術指導?!?/p>
在寧津,智慧農業實現了數字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越來越多的鄉村搭上數字化發展的“專列”,在鄉村治理、產業振興等方面持續發力。該縣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直播基地、物流園、商貿市場,大力推進“實體經濟+電子商務+現代流通”發展模式,積極鼓勵探索社區電子商務發展新模式,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提高農村電商金融服務水平。時集鎮以社會治理智能服務平臺為社區建設著力點,提出基層社會治理“3210”模式,依托智慧天網雙網融合,一線辦理群眾訴求,實現基層群眾滿意零差評,達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社會治理目標。
濱州:農藝+農機 用“科技”種植農作物為民提質增效
在濱州市無棣縣域內的一塊試驗田里,所種植的棉花是采用全省首創的膜側播種技術播種的。濱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宋蕓告訴記者:“這種覆膜方式,它是微拱形的結構,形成的水蒸氣在地膜上形成之后會流向地膜的兩側,正好是我們的播種溝,有效地保水保墑”。
原先種植棉花時,不光費時費力,一畝地的收益也不好。而現在采用膜側播種技術種植,不僅降低人工放苗成本,同時更加環保,農作物增產效果也更為明顯。山東世耀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農技工作人員任新洪說:“從薄膜的用量和人工的用量,一畝地能節省60元左右,通過膜側這個技術,作物長勢也略強于膜下播種”。
有了膜側播種這項農藝,濱州市農業農村局的農技人員又積極尋求其配套機械,引進膜側播種機器,使農藝和農機實現完美結合。憑借這項技術具有的獨特優勢,他們又在春玉米、春大豆等農作物上進行推廣應用。
濱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宋蕓說:“在出苗率和節本增效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為了有效提升回收效率,我們研制的相配套的地膜回收裝備正在實驗當中”。
記者了解到,在膜側播種技術的基礎上,同樣在這塊地,濱州的農技專家進行“春玉米-夏玉米”種植新模式試驗。他們在3月中旬采用膜側播種技術播種春玉米,春玉米選擇種植生長期短、口感好、經濟效益高的糯甜玉米;在7月上旬播種夏玉米,夏玉米則做青儲。同時在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實行休耕,秋種玉米收割后可種植冬季油菜、二月蘭等,次年作為綠肥直接粉碎翻耕還田。
濱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位國峰說:“我們通過這種雙季玉米+冬季生態修耕的種植模式,主要有兩大優點,一是可以提高產量,提高老百姓的收益;再就是可以培肥地力,可以使耕地進行休養生息,促進農業的生態可持續發展”。
新農人薛麗娜:豐產有“糧”方 讓科技種子扎根沃土
她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卻放棄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了田壟之間種糧創業;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跳動著一顆扎根農村、用現代農業技術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火熱紅心。她就是新時代的巾幗農業企業發展帶頭人,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麗娜。
薛麗娜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父親薛傳謙研究農業生產技術37載,是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農技站的“老農技”。受父親影響,源于對土地、對農民的熱愛,薛麗娜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中國農業大學。
大學畢業的時候,擺在她面前的選擇有很多,是進外企就業,是繼續考研深造,還是進科研機構搞科研,或者學以致用,到田間地頭去。最后,薛麗娜選擇了田壟,決定回鄉種糧創業,做新時代的新農民。經過調查了解,她發現家鄉的土地條件雖然得天獨厚,但是存在規?;洜I程度較低、勞動力老齡化等問題,大大制約了糧食產業發展。于是,2008年,薛麗娜組織成立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全身心投入到農業生產第一線。
合作社剛開始起步時,機械化程度并不高,種植品種單一,好多農活需要人工干,為了節省雇人費用,薛麗娜和丈夫每天忙碌在田間除草、打藥、收割……后來借助農業部門搭建的平臺,與許多農業方面的專家和同行充分交流合作,薛麗娜感受到規模化經營和品種自主研發更適合以后的發展方向,于是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主研發產權種子和培育品種上,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大型農機具的規?;渲蒙?。
合作社先后開展土地流轉1300余畝,建立小麥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示范基地600畝,開展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示范500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5000畝,帶動農戶通過一系列的技術集成模式,減少勞動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增加農民收入。2021年繁育小麥良種600萬公斤,帶動農戶增收120萬元。同時推廣深耕深松、小麥寬幅播種、小麥氮肥后移等技術,推廣“一增四改”“玉米單粒精播”技術,并根據病蟲草害預警情況,開展田間管理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確保了農戶糧食的豐產增收。
經省市區農業部門的牽線搭橋,合作社又建立了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通過農業機械化全程的服務,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破解農業生產面臨的“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不斷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解決了農戶一家一戶干活難、難雇工的問題,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質量。
合作社還大力發展特色小麥、甜糯玉米等特色產品,合作社種植的小麥、玉米已通過無公害、綠色認證,先后注冊“汶水良田”“汶田優麥”“泰山康農”“汶小糯”等農產品商標,延長產業鏈條。
在薛麗娜十幾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作物品種評價展示基地、山東省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薛麗娜也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鄉村振興“百名優秀女農人”等。
高產穩產、一田多收!農業科研人高鳳菊:讓大豆玉米“牽手”成長
中國是大豆原產國,至今已有4000多年種植史,然而因為產量長期不足,多年來一直要依靠進口。2019年,農業農村部實施“大豆振興計劃”,這讓一直從事大豆種植技術研究工作的高鳳菊振奮不已。她說,屬于大豆的春天來了。
大豆和玉米的種植時間基本一致,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二選一的“爭地”狀態。耕地面積有限,要擴種大豆,又不能和主糧爭地,怎么辦?復合種植應運而生。利用大豆和玉米的“身高差”,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潛力,大豆中的根瘤菌,還可以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有機氮,補充玉米生長所需要的養分,提高土壤肥力,實現高產穩產、一田多收。
高鳳菊說:“我從2012年到2017年這五年的探索,就不同的種植模式,也篩選出比較好的品種,比較好的模式,所以2017年有個契機,跟四川農業大學開始合作,在德州大面積示范推廣,2017年我們就推廣了1000畝。但是由于它種植比較麻煩,有很多人不認可,但是我認準這個事,這個模式的確是個增產增效的模式,所以我要堅持下去?!?/p>
于是,高鳳菊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在禹城、陵縣、武城等地,嘗試推廣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為了掌握更精準的數據,高鳳菊帶著團隊成員天天泡在試驗田里。一扎就是幾年。
根據大量試種數據,高鳳菊總結出“封閉除草、適時化控、適度晚收”的種植經驗,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困擾這項技術推廣的最大障礙。
現在,德州市復合種植面積達到39.95萬畝,大豆播種密度提高至每畝8000株左右,玉米提高至4500-5000株,“一季雙收”效果顯著。
山東省農技推廣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楊武杰表示:“現在這個技術和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了,下一步,我們將要在山東省進行大力推廣和應用。”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視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10年來,山東以此為遵循,緊扣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強化科技研發和創新,加強成果轉化和推廣,不斷創新農業生產關鍵技術,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在農業強省建設上蹚路子、作示范,奮力譜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篇章。
閃電新聞記者 杜小康 綜合自《齊魯先鋒》、新華網等
來源:閃電新聞
編輯:杜小康
責編:王全
審校:彭芳
主編:崔維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