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青島市政府辦公廳、市政府新聞辦聯合召開“感受身邊變化 共享城市美好”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市北區作為典型的人口大區、民生大區,今年以來把“補短板、提品質”作為民生工作的主線,通過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建設,推動社會民生事業實現了新發展。今年10件40項區辦實事已完成33項,累計投入民生支出53億元,占總支出比重80%,230個城市更新領域重點項目已有161個竣工啟用,城區環境、社會服務呈現出積極變化,民生幸福更有“質感”。
新聞發布會現場
教育:呈現優質均衡發展新態勢
市北區作為主城核心區,人口密度大,每年凈流入學生穩定增長。目前,全區義務教育中小學共計92所,在校生10萬人,肩負著“有學上”和“上好學”的雙重壓力。近年來,市北區涌現了一大批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好的名校,越來越多的學校成為“家門口好學校”,全區教育呈現出全域優質均衡發展新態勢。
加快初中強校提質。圍繞提升初中教育質量目標,加速振興老城區教育,確定青島大學市北附屬中學、青島42中、青島21中、青島市北中學、青島濱海學校、青島弘毅中學、青島第四實驗初級中學7所強校提質試點校,逐校開展組團式包干服務,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7所試點校獲評齊魯名校長、省優秀校本課程等4項省級、10項市級榮譽,提質增效成果顯著。同時大力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全力拓寬優質教育群眾惠及面,與青島大學、青島九中、超銀等教育集團深入合作,打造全學段貫通育人新樣態,助力市北教育再提升。
2022年-2023年共計18所學校、幼兒園交付、開工,增加學位14400個,速度之快、力度之大為歷年之最。市北區指導新校制定“一校一案”特色辦學方案,帶動啟元學校、濱海學校、弘毅中學、四實驗初級中學、市北中學等一批新校走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2023年,高位開辦中央商務區實驗學校、育新小學、同德小學3所學校,為新建校提前確定優質教育集團。正在建設中的萬科未來城配套學校、中車四方智匯港配套學校已納入二實驗教育集團,大沙路學校納入啟元學校教育集團,青島科技大學實驗學校引入優質高校資源,力爭“辦一所新校、成一所名?!?,打造新校高位發展的“市北模式”。
實施全域集團化辦學戰略。市北區在全市率先實施集團化辦學,全面啟動集團化辦學改革3.0工程,發布“4+3+N+X”初中全域集團化方案,實現初中學校參與集團化辦學100%全覆蓋。堅持“模式多樣化、內涵特色化、管理集約化、效益最大化”原則,培育4個“創優型”教育集團,組建3個“聯盟型”教育集團,打造N種“跨學段合作式”教育集團,開展“X”類多元項目合作研究。各教育集團堅持實施辦學理念、特色課程、名優教師、教研培訓、活動共創、校外資源的“六個共享”,形成集團內資源的良性流動,實現每所學校都有名校帶動,每名學生都有名師引領。
棚改:既有“顏值”又具“內涵”
市北區自2012年起啟動了4.9萬戶、226個棚改項目的征收工作,占全市棚改總量的70%,經過多年的努力,于2022年實現了歷史項目的清零任務。通過這些棚改項目的實施,既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條件,又騰空出了存量空間,這些資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騰空的可以重新利用的房屋資源,二是拆遷騰空出的土地資源。
針對位于歷史風貌保護區內的騰空房屋,聘請國內外一流規劃設計和產業策劃公司設計。按照尊重歷史、修舊如舊的原則,通過局部修繕、原狀整修、重點修復等技術手段,著力還原歷史建筑神韻,保持歷史城區肌理和文脈,這部分共有42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大鮑島、劉子山別墅群、館陶路等街區近21萬平方米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修繕工作,同步引進餐飲、辦公、金融、零售、文化展館等業態,現已吸引青島小館、青啤1903、世御酒店等一大批特色產業入駐街區,該區域目前已成青島最熱網紅打卡地之一。
針對歷史風貌保護區以外的結構安全、周邊情況又允許長期存在的騰空房屋,由市北區屬國有平臺公司在對原有房屋進行維修加固、結構優化、完善配套設施以后呢,改建為長租公寓、青年旅社、酒店公寓等業態,以滿足各類群體的住房需求,對廣大市民“住有所居”及外地游客旅游需求,起到了很好補充作用。這部分共計約18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約9萬平方米的房屋修繕加固利用。
針對部分建筑質量較差、沒有保留價值的危舊房屋拆除騰空的零星棚改地塊,市北區堅持將城市更新改造與民生改善提升有機結合,統籌考慮居民需求、周邊配套設施、產業布局等要素,按照補短板的原則,打造了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城市微更新項目。目前,已新建30余處停車場,新增車位3000余個,有效地緩解了市區停車壓力,后期將規劃建設9處停車場,預計再增加車位約800余個;建成20余處休閑廣場和口袋公園,新增綠化和廣場活動面積約3萬平方米。
針對占地面積較大、可以作為片區開發的棚改騰空地塊,市北區根據全區情況統籌配套和產業情況,高水平論證片區規劃方案,推進片區整體開發。目前,已經完成了大港緯四路片區、鞍北浪潮片區、順昌路片區等地塊的開發建設,完成土地利用約250畝,新建建筑面積約70萬平方米,包含商品房及安置房住宅及浪潮大數據中心等重點產業項目。下一步,市北區將重點打造鄭州路兩側改造項目,將以挖掘利用青島科技大學四方校區產學研優勢資源為核心,聯動片區內橡膠谷、國家大學科技園等產業園區,疊加兩河流域綜合整治提升機遇,全力推動片區整體換新,著力打造集科創、人居、教育、產業于一體的雁山科技生態城。
醫療:三大工程保障居民健康
2023年,為推進醫療衛生擴容提質,市北區實施了醫療機構擴容、醫療服務提質、健康市北惠民三大工程。
實施醫療資源擴容工程,筑牢基層衛生服務陣地。完成區人民醫院升級改造項目,改建住院部3100平方米,設立重癥醫學科,重癥救治能力實現質的提升。完成敦化路街道社區衛生中心遷建項目,改建1600平方米,配置移動DR、綜合治療機等先進設備,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統籌推進新建區婦幼中心項目,規劃總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將于今年年底前主體封頂。深培優質醫療資源,各級醫療機構達到949家,市北區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0.97人、床位14.38張,處于全市領先位次。
實施醫療服務提質工程,優化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系統打造“15分鐘優質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圈”。自上而下創新建立“黨建引領醫社共同體、片區聯合黨委、北衛先鋒服務隊”動力主軸,通過聯合黨委包片推動、三級醫院技術帶動、機構間專業聯動、智慧醫療共享互動,打破部門與街道、二三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之間壁壘。自下而上打造“北衛先鋒”黨建品牌和醫心“首”護健康服務品牌,開展“百名專家下沉、千場義診服務、萬戶家醫簽約”活動,打通群眾急難愁盼醫療衛生問題反映與解決路徑。今年以來,281支"北衛先鋒"(家庭醫生)團隊融入全區903個居民網格,加入街道、社區、網格、樓組長四級微信群,深入開展家醫大走訪2.5萬余戶,“線上+線下”提供分級轉診、義診、健康咨詢等1000余場次,發放健康材料10萬余份,獲得廣泛認可,家庭醫生簽約達64萬余人、覆蓋率提高18%。以點帶面,做強齊魯醫院(青島)為龍頭、市北區人民醫院為樞紐及12所公立社區衛生中心為網底的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立了聯合病房、專家門診、人才教育實訓基地,實現中心藥房、號源下放等10余項便民措施。以面帶全,做優市立醫院、中心醫院等6所三級醫院牽頭,以糖尿病、中醫藥、傳染病等專科共建為特色,覆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特色專科聯盟,系統性重構全鏈條、個性化、高品質的基層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強化智慧化支撐,創優推行“互聯網+護理”醫療服務模式,提供手機線上預約、護士“接單上門”便捷服務,實現綜合醫院—基層衛生機構—社區家庭延續性護理服務的順暢銜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群眾到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排隊長”等群眾關注問題。
實施健康市北惠民工程,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突出做實做好孕產婦、嬰幼兒、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除適齡女生免費接種HPV疫苗、婦幼保健“兩篩兩補”等民生實事外,還免費開展了健康教育“六進”活動150余場次,“三高一慢”篩查10萬余人,中小學生健康體檢9.2萬余人,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查體10萬余人,落實基本藥物零差率為患者節省費用1000余萬元,審核發放計生特扶家庭補助、一次性養老補助等惠民資金1.3億元,群眾的衛生健康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辛小麗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