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三季度,工業生產持續溫和回暖。
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4.6%。從環比看,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39%。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
分三大門類看,10月份,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制造業增長5.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5%。
受訪專家表示,目前工業生產端持續復蘇,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表現好于制造業PMI指數中的生產指數表現,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上游原材料行業以及汽車行業的帶動,不過目前需求端的制約仍然存在,需要加大力度推動穩增長、擴內需政策的落地。疊加去年同期低基數的影響,工業生產的后續表現預計還會穩步上升。
裝備制造業支撐明顯
目前,多數行業和產品增速正在回升。10月份,在工業41個大類行業中,28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增長面近七成;在統計的62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371種產品產量實現同比增長,增長面近六成。23個行業增加值增速較上月加快或降幅收窄,334種產品產量增速較上月加快或降幅收窄,回升面均超過五成。
在這些行業中,制造業新動能不斷積聚增強。10月份,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相關生產設備生產快速增長。其中,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制造、電子元器件與機電組件設備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3.9%、11.8%;航空航天事業蓬勃發展引領鏈上行業高速增長,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12.3%,特別是航天器及運載火箭制造、航空相關設備制造分別增長31.2%、13.9%;智能消費品需求不斷擴大,帶動智能車載設備制造、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分別增長89.2%、53.2%。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孫曉指出,目前裝備制造業支撐作用明顯。10月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較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升,增速高于全部規上工業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5.1%。8個裝備大類行業中,有6個行業增加值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其中汽車制造業高位加快,增加值同比增長10.8%,較上月加快1.8個百分點。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帶動,10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2.7萬輛,同比增長27.9%;占全部汽車產量的比重為33.4%,較2021年、2022年同期分別提高16.0、4.0個百分點。與之相關的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充電樁也分別增長57.3%、33.5%。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對此表示,國家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效應將不斷累積顯現,受地方持續發放購車補貼、推出促銷活動等因素影響,疊加年底翹尾效應,第四季度的汽車市場需求仍將持續增長,今年全年,汽車總銷量有望全面超越預期,創造歷史新高,同比增長可能超過10%,總銷量有望達到3000萬輛,汽車產量以及出口也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
冬季保供拉動煤炭產量、進口齊增
隨著冬季的到來,位于上游的主要能源產品生產均繼續保持同比增長,其中原煤生產與進口均實現較快增長。10月份,生產原煤3.9億噸,同比增長3.8%,增速比9月份加快3.4個百分點,日均產量1254.0萬噸。進口煤炭3599萬噸,同比增長23.3%,增速比9月份回落4.5個百分點。
11月9日召開的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已經明確,今年要著力抓好煤炭、天然氣生產供應,支持企業增產增供,積極擴大資源進口,穩住能源保供基本盤。充分發揮儲備資源調節作用,進一步做好儲煤基地存煤工作,盯住存煤偏低電廠抓緊提高存煤量,扎實做好天然氣儲備工作。嚴格抓好能源中長期合同簽約履約,確保供應穩定、價格平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進入10月份后,國家能源集團黃驊港務每天煤炭卸車量153列。10月19日,大秦線提前4天完成秋季集中維修施工,前后共歷時16天,與往年相比用時壓縮9天,實現了運力的快速恢復。
中電聯10月25日發布《2023年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指出,當前電煤庫存整體處于歷史同期較好水平,水電蓄能情況也好于上年同期,綜合用電需求和電力供應能力分析,預計迎峰度冬期間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平衡,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形勢偏緊。
此外,10月份,產銷銜接水平繼續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4%,連續四個月保持在97.0%以上,供強需弱的情況有所改善。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10月工業產出增速略好于市場預期,但也要看到10月份新訂單指數比上月下降了1個百分點,說明制造業市場需求仍顯不足??紤]到去年最后兩個月基數明顯偏低,預計工業生產情況將在年末走高,但實際增長狀況仍取決于居民消費修復、房地產市場的走向以及前期穩增長政策的落地情況。
“從這些生產和效益的指標來看,生產的積極性是在持續提升的。在我們的調查調研中,制造業企業反映訂單不足的情況也是比較突出的。所以,市場需求不足仍然是當前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制造業恢復發展的基礎還需要進一步鞏固?!眹医y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表示,下階段,盡管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工業經濟仍面臨一定壓力,但是隨著擴大內需政策的持續顯效,工業產銷銜接水平不斷改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壯大,推動工業增長持續恢復具有堅實基礎。
(記者 繳翼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