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或將打破最暖紀錄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并將持續到明年春季。受其影響,并疊加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或將打破2016年最暖年紀錄。預計今冬到明春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階段性冷空氣活躍,南方地區降水偏多,復合型氣象災害風險加大。

    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

    自2023年5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來,5至10月關鍵區海溫指數呈現快速增暖持續趨勢,已經連續五個月超過0.5℃,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其強度為中等,類型為東部型(即海溫暖中心位于赤道東太平洋)。

    根據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模式和統計方法的預測,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2024年春季,關鍵區海溫指數峰值將出現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綜合厄爾尼諾事件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并疊加全球變暖的作用,極端天氣引發的復合型氣象災害風險將加大。

    厄爾尼諾是影響全球氣候異常的重要因素

    厄爾尼諾會加劇全球變暖。厄爾尼諾事件在熱帶太平洋地區主要通過加熱大氣,使得全球溫度升高。研究顯示,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區每升高1℃,將會使全球年平均溫度上升0.12℃。一次中等或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通常大約能夠使年平均的全球表面溫度上升0.1℃至0.22℃。隨著2023年5月以來的逐月最暖紀錄的出現,較有可能打破2016年最暖年這一紀錄,2023年或將成為1850年以來最暖的年份。

    厄爾尼諾使我國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到次年夏季,全國降水偏多區域大多從江南北擴至淮河一帶,其中冬季降水異常偏多最明顯。厄爾尼諾對當年冬季及次年夏季的影響均強于當年夏季和當年秋季,如1998年汛期我國出現“暴力梅”,長江流域持續性特大暴雨引發流域性洪水。在厄爾尼諾發生的冬季,我國淮河、長江、珠江流域的降水異常偏多,我國東北地區的氣溫異常偏高,即南方冬季多雨、北方暖冬。

    提前防范今冬明春可能出現的氣象災害

    國家氣候中心已于今年11月初發布了今冬明春我國氣候趨勢,綜合厄爾尼諾事件和氣候系統其他因素的影響,預計冬季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可能發生低溫雪災,供暖用能需求可能高于歷史同期,并出現階段性用能峰值。

    冬季南方地區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華中南部、華東南部、華南北部和西南地區東南部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溫和雨雪冰凍天氣,對輸電線路、能源運輸、交通出行等可能造成較大影響,階段性強降溫造成農作物凍害的風險較高。但出現類似2008年1月上旬末至2月初的南方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可能性較小。

    冬春季西南地區中西部冬季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森林火險等級較高。西北地區東南部、西南地區北部氣象干旱可能發展。

    冬春季我國中東部大氣污染擴散條件總體偏差,建議關注冷空氣間歇期靜穩天氣的發生,預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地霧和霾天氣對交通及人體健康的影響。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李頡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