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當代藝術家、藝術理論家鄒操攜手萬名鄉村孤寡老人共創的指紋畫《天壇》被天壇公園永久收藏。這份經歷近2個月創作的畫作,承載了數萬名老人的一份感謝、一份認可和一份祈愿,在騰訊99公益日期間,收獲了數十萬網友送出的小紅花。
藝術家鄒操與萬名鄉村孤寡老人共創的《天壇》指紋畫
一次“藝術+公益”的跨界探索,讓更多人關注到了鄉村孤寡老人這個群體,也給公益的影響力實現和可持續價值創造打開了思路。“這些鄉村孤寡老人不再只是被幫助的人,也通過自己參與讓更多人關注到公益項目,從而進一步實現了‘人人公益’,達到‘社會雕塑’的效果?!编u操表示。
當天下午,《天壇》指紋畫研討會在觀壇藝術空間舉行,來自藝術界、媒體界、公益界的嘉賓就如何通過藝術與公益的結合深度介入社會,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藝術+公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萬個“指紋” ,動心點是公益的行動起點
參與《天壇》創作的老人來自于騰訊基金會小紅花夢想支持的公益項目——“爺爺奶奶陪伴計劃”,該項目是為全國10000名鄉村孤寡老人提供為期1年的營養物資和志愿者陪伴。今年7月份,公益項目陸續收到來自這些老人們的感謝信,有些不會寫字的老人就在別人寫好的感謝信上印上了手印。
這些手印觸發了鄒操的創作靈感,在多次實地走訪后對孤寡老人的現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迫切地希望可以幫助到這些老人?!拔乙恢痹谙?,我能為那些老人們做些什么”,這是他在創作之初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鄒操在介紹作品時說到,希望突破以往的藝術與公益的結合方式。不單單通過拍賣藝術品來捐助,指紋畫《天壇》將孤寡老人們從受助者變為了創作者,讓老人們重新參與到社會價值的生產過程中來,除了畫作本身,未來也將通過IP的衍生等方式,促進藝術與公益的可持續發展。
“我把整個項目做成社會雕塑,用藝術的辦法借助社會來改變社會,從我個人發起,到人人公益的過程?!?/p>
“指紋是有溫度的,每個指紋背后都是一個人、一個生命、一個故事,是觸動人心的力量,這種表達留下了‘生命痕跡’。騰訊公益99公益日起步時曾經說社會的痛點就是公益的起點,那么公益的‘動心點’也是我們行動的起點?!?/p>
原中國視協主持人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作家敬一丹表示,《天壇》指紋畫喚起了公眾對一個生命、一個群體的關注。老齡化問題將會是未來幾十年中國的痛點,不僅僅要關注偏遠地區的孤寡老人,更需要把群體擴大,比如失獨老人、城市中的空巢老人等等。這個作品具有很好的喚起功能,從喚起到關注,才能到行動。“我相信每個人心里是有善心的,需要一個表達的平臺、一種便捷的方式。”
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著名藝術史論家、博士生導師于洋對作品藝術上的創新性表示贊賞。“用當代藝術的手法做一件主題性創作,正是當下特別期待和呼喚的一種形式”。
于洋提到,鄒操的指紋畫《天壇》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他以往作品的超越,將版畫作品變為了行為藝術。指紋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象征著契約,作品將契約性、筆墨表達和社會性結合到一起,體現了對公益和社會的關懷。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劉洲鴻認為,目前公益事業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公眾的參與。騰訊公益平臺的搭建希望讓更多人參與到“人人公益”的建設中,激發公眾慈善的活力,公益組織也能通過平臺做好公眾服務。
他表示,一方面希望通過創新的公益倡導,讓更多如老人的問題被公眾所關注;另一方面,捐贈的本質是因為信任,有影響力的藝術家支持公益,本身就能夠帶動和影響更多的人參與。
藝術介入社會,喚起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華泰保險公司創始人、原華泰保險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著名企業家、慈善家、藝術家王梓木表示,《天壇》指紋畫把藝術、公益和社會問題的存在及其解決,用藝術的方式有機連接到一起,啟發人們去思考問題、去改變,打開了一種思維的通道。
作為企業家,王梓木也一直在呼吁,企業家的初心可以追求商業價值,但使命一定是追求社會價值,“在創造社會價值時很可能與商業價值不期而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著名藝術理論家李洋對指紋畫的藝術性做出了肯定,通過對藝術性的解釋探究《天壇》指紋畫背后的意義。他表示,這個作品呈現的圖像是一連串社會行動、社會參與、社會公益的一個切片,創作是能夠不斷地進行下去的,非常具有啟發性。
中國進入老齡社會已經是不可逆的現實,這個作品向公眾展示了一個在學術討論上相對邊緣的群體——老年人群體,希望在今后能帶著學生們去展開關于老齡化社會和藝術關系的研究。
今日美術館副館長、著名策展人晏燕在會上提到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藝術家如何為社會生產價值,如何介入到社會問題的討論中”。晏燕認為,藝術家行動的最本質的源泉,是如何面對另一個群體比如孤寡老人和自身的差異。這個作品觸及到的是社會問題的一個切面,通過藝術作品的“鏈接”“縫合”,讓更多人關注到我們與孤寡老人之間的差異,能夠參與并進行改變。
本次項目的實踐也建構了一種機制,從創作主體、作品的形成、收藏以及收益的模式,最后反饋到貧困中去,用藝術創作的方式去消除社會差異,為中國當代藝術創建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鄒小麗認為本次項目中體現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方式是值得借鑒與學習的。“我們在參與一些公益項目時發現,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失能、失智老人,都希望更有體面的、更有尊嚴的生活,得到更多的認同。
讓這些老人參與創作,發揮自己的價值,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指紋,但是讓他們有價值感”。
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協插圖裝幀藝委會委員謝巖認為,將指紋這一極端個人化的象征,拓展到一個社會廣泛的層面,是鄒操個人創作思路的極大轉變。
這對于藝術創作的,包括有志于從事一些社會活動的創作者,都是很好的啟示。“藝術家如何讓作品在社會傳播、社會生活中產生廣泛的正面影響,這是一個痛點。”
天津美術學院影視與傳媒藝術學院副院長余春娜對鄒操創作時的身體力行表示敬佩,“面對指紋采樣過程里的不確定性,藝術家在技法創作中表現出深厚的控制力。在命題或主題式的創作中,拋卻了傳統實驗藝術的晦澀性變得更加的通俗易懂,創作出了讓大眾都可以理解的作品,這是藝術工作者的態度和姿態。”
余春娜也分享了在學生課堂中融入公益主題的反饋,“學生對于公益題材的參與積極性很高,從關愛留守兒童、平等地享受教育資源、保護野生動物等等主題,藝術創作有了更為現實的對接”。
從受助人到創造者,“藝術+公益”的可持續實踐
2022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超過了2.1個億,占到總人口14.9%,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深圳市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黃晨樂表示,這意味著如何更好地關懷、照顧老人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作為“爺爺奶奶關愛計劃”的執行方,一年以來,有近2000名志愿者,每個月都走進這些老人的家中,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陪伴他們,這當中也已經有140多名老人已經過世。“參與作品的創作,讓老人真正意識到,他們沒有被社會遺忘,這是不被遺忘的愛和關懷”。黃晨樂表示,未來希望通過把版畫變成項目IP、衍生做文創等方式,讓更多人感知能夠以不同方式實現對老人的關懷。
“公益慈善事業需要人人參與,需要各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共同努力?!薄吨袊壬萍摇冯s志社副社長、影響力慈善研究院院長王躍春認為,這個作品的完成,本身已經超越了繪畫,也不僅僅是一個行為藝術,它已經是一個藝術+公益的項目,是在用藝術的方式參與解決社會問題。
作品讓受助者成為參與者、共創者,共同創造社會價值。這是社會創新的有益探索,是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案例。
河北云供銷副總裁、鄉村孤寡老人公益項目執行個團隊負責人曹艷峰介紹,2022年99公益日通過“一花一夢想”,讓鄉村的老百姓第一次體驗到,可以通過每天走步、答題等方式幫助到身邊的孤寡老人,服務站號召了2000多個村參與進來為身邊的孤寡老人捐小紅花。
在公益項目執行中,不僅僅只是給予一些物資,并且增加了孤寡老人們持續的關愛與陪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這些老人們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更愿意交流、更好地融入社會。
中慈聯傳播委員會代理總干事姜璇提到,公益需要每個人的一點點行動力,“各行各業的人帶著專業能力走到一線,得到的反饋往往是人與人之間最本真、最能共情的一種感受,這是我們做公益源源不斷的動力?!?/p>
她表示,像藝術家這樣有專業能力、有影響力的人,通過對藝術的理解、創意的表達與公益結合,能夠讓更多人關注公益以及背后的社會問題,是當下公益特別需要的公眾理解,也是公益可持續的基礎。
騰訊公益內容生態總監耿小勇認為,騰訊公益“一花一夢想”在“爺爺奶奶陪伴計劃”公益項目走過3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創新探索。2022年99公益日,網友通過答題、捐步獲得小紅花,再將小紅花捐贈給“關愛鄉村孤寡老人”夢想,最終實現公益夢想落地執行,這是“做好事得小紅花,小紅花還能做好事”創新探索;公益項目執行近一年來,我們發現村里的關愛孤寡老人的志愿者越來越多,不少村還建起了“助老食堂”,這是“小紅花不僅能做好事,還能帶動更多人做好事”創新探索;2023年99公益日,《天壇》指紋畫再次將“一花一夢想”提升了一個高度,鄉村孤寡老人從單一受助者的身份成為見證者、參與者、創作者,小紅花讓“人人都是藝術家”與“人人公益”實現了完美結合。(攝影:陳蟲兒 采寫:燕飛)
來源:影響力慈善研究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