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學生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快沒了”登上各平臺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最近,山西一位老師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課間圈養”現象,引發眾多家長共鳴。
山西一老師吐槽“課間圈養”,7成學生課間不出教室
近日,山西晉中一名老師發布視頻吐槽“課間圈養”現象愈發嚴重,7成學生課間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鐘的大課間。校園里也空空蕩蕩。但是學生表示也很無奈:“課間時間10分鐘,拖堂2分鐘,提前上課2分鐘,上廁所不跑都來不及。”無獨有偶,陳女士的兒子就讀于杭州市區的一所公辦小學,“老師說了課間不能下樓,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還不能大聲說話?!标惻勘硎荆骸皩W校里還有老師會巡查,看誰下課了在走廊上奔跑。有一次兒子回來說班里有同學被‘抓’了。班級因此還被扣了分,班主任就批評了全班同學。”
教育部:不得對學生課間的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此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08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2%的受訪家長稱,身邊中小學“安靜的課間10分鐘”現象普遍。且在小學中最為突出。許多學生家長在社交平臺上指出孩子在課間10分鐘不能去操場,不能上下樓,不能出教室,甚至無法離開所在的過道。
實際上,教育部2021年5月通過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要求“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但目前來看“課間圈養”問題仍相當普遍。
安全與快樂如何取舍?老師:我們也很無奈
有老師表示:“哪怕是小學學習壓力也挺大的。課間10分鐘,如果遇到上一堂課的老師稍微拖堂幾分鐘,下一堂課又要求提前三分鐘到教室靜靜心,真正能讓孩子們走出教室玩耍的時間可能只有五六分鐘?!?/p>
而學校規定學生不準出教學樓或者不準在教室走廊嬉戲打鬧,更多是為了安全考慮?!胺彩菍W生受點傷,有的家長就會找學?;蛘呃蠋熉闊V熬吐犝f有學生磕掉牙,家長跟學校打官司的?!?/p>
有老師坦言學校主要精力在教書育人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了安全選擇‘一刀切’,是比較穩妥保險的做法?!?/p>
吐槽還是理解?網友觀點不一
此事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許多家長對此深有體會,“早就想吐槽了?!?/p>
有網友反映:“好幾個班都有腰椎有問題的學生?!?/p>
還有網友回憶起了當年的“課間10分鐘”:“課間老師都往外攆人?!?/p>
也有網友表示能理解:“老師和學校也是出于安全考慮?!?/p>
專家支招:明確責權,預防為先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出現“課間圈養”問題的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學校責權邊界的模糊?!皩W校目前不是有限責任主體,成了無限責任的承擔者?!?/p>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勞凱聲教授曾提到,解決中小學校責任能力不足問題的一種做法,是讓社會分擔公辦中小學校的賠償責任,建立學生傷害事故的保險機制。
在上海,2001年《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實施后,校方責任綜合險已經開始推廣。
國內某保險公司職員林婕表示,和家長自愿購買的學平險(學生意外保險)不同,校方責任綜合險的保險主體是學校,主要承保學生在校期間(包含課間)或在學校統一組織的活動過程中發生的意外傷害事故。
在林婕看來,除了通過保險來分擔部分風險,更重要的是學校應該更多地“從事后賠償向事先預防轉變?!?006年,林婕在中小學調研時,發現僅有校園責任保險兜底遠遠不夠。房頂一直在漏水、拖線板到處都是、欄桿不知道該設置多少高......但她看到,十余年間更多學校正對保障學生安全的硬件設施進行規范。
2021年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學生體育活動意外傷害風險防控機制,來減輕或化解校長和家長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體育活動所受到傷害的后顧之憂,這可能是解決課間問題的基礎。
2023年10月18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答復記者,目前正在督促各地進一步完善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建立多部門聯動快速反應機制,確保校園內一鍵式報警和視頻監控系統配置全面達標并有效運用。
請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學生
課間10分鐘,本是為了讓學生活動身體、放松大腦、上廁所、溝通而設置的。跑跑跳跳、說說笑笑本應是課間10分鐘的“標配”,如果僅僅是為了避免磕碰,為了“不出事”“不惹麻煩”就將孩子“圈養”起來,這樣的教育才是真出了問題。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圈養”養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讓孩子去跑、去跳,即便會有磕磕碰碰,對孩子而言,都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經歷。真正對學生的關愛,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孩子”,應該是放開手。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學生,把課間的歡聲笑語還給學生。
來源:央廣網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