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不舍晝夜。多數中國人,都能脫口說出自己與長江的具體交集。
“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召開,讓我們再次聚焦長江。
長江經濟帶的“樣子”,最大特點是“全”——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橫貫東中西部,連接大江南北,山水林田湖草渾然一體,兼具高山丘陵平原、一二三產業、大中小城市,最發達的大都市與最鄉土的小村莊同在,沿海沿江沿邊與內陸開放都有,聯通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式現代化面對的多數考題,在長江經濟帶都能找到考場。
長江是母親河,價值無量。江河的地質年齡億萬年。八年,不過短暫一瞬。長江經濟帶發展這八年,給萬里長江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價值。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今天耳熟能詳,八年前振聾發聵。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轉變,也是最難的轉變。八年,四次座談會,在沿江11省市的數十次考察調研,在全局性重要會議、報告里的一再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引領大家,一步步實現了思想認識的重大轉變。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本質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具體體現。10個字、一句話,重新擺放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言簡意賅,凸顯問題導向。八年來,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取得重大成就。到2022年底,沿線省市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達到46.5%,比2015年增加1.4個百分點,高質量發展亮點頻出。
抓了大保護,經濟沒“掉下來”,反而“上去了”?!肮沧ゴ蟊Wo”讓發展質量更優——這是實踐對理念的最好說明。
長江經濟帶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庫是一個有機整體,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強,流域的系統性強,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發展與安全”,“水運、發電、防洪、灌溉”,“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都必須統籌好。
大江大河治理的難度,就在這個“統”字上。發展的著力點、潛力點也在于此。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還得經常打破行政邊界,跨省、跨市、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融通做事情,“用老中醫的辦法”,治好“長江之病”。尤其沿線很多地區、城市,都有推動自身發展的強烈意愿,但仍要從全局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把自身發展放到協同發展的大局之中,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整體合力。
“共抓大保護”,“共抓”二字很關鍵??撮L江經濟帶發展,不能只盯著一城一域看。“聯動”里的亮點特別多。“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大家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得有攜手干、共進退的心態與狀態。
長江經濟帶發展,突破口在于改革創新。八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創新含量、改革含量、體制機制突破含量,一直“居高不下”。在實現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上,長江沿線的努力,走在全國前列。習近平總書記10月12日在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特別強調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實事求是地看,長江經濟帶的上中下游之間,資源、環境、交通、產業基礎等發展條件差異比較大,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明顯。八年來的很多具體探索,聚焦于深層次的改革,致力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促進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激發內生發展活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制度創新。
“做就要做好,堅定做下去。篤行不怠,一以貫之,久久為功?!边@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座談會上所講,也是自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提出以來,始終強調的重點要求。
為什么特別需要“久久為功”?因為思想觀念的轉變,非一日之功。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需要耐心與韌勁。制度大廈的建立與完善,必經一個不斷創新、夯實、再創新的歷程。
八年的轉變,也不那么一帆風順,經歷了一個艱巨的、戰勝自我、克服慣性的過程。八年努力的成效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還處于不能松勁的關鍵期?!爸\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江河治理從來都需要緊迫感,也需要以千年計。
一江碧水向東流。長江經濟帶發展,是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八年實踐,八年答卷,寫下四個關鍵密碼——理念變、一盤棋、改革興、謀長遠。
在中國式現代化各個領域、各個戰場的豐富實踐中,這四個密碼有著鮮明的共性。在探索并運用這四個關鍵密碼上,長江經濟帶發展,帶了個好頭。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