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批準國務院增發國債和2023年中央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明確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增發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
10月25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就增發萬億國債相關情況,邀請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國家發展改革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羅國三出席介紹相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10月下旬決定增發萬億國債,既超出了部分市場預期,又很符合實際情況。三季度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呈筑底回升態勢,前三季度經濟增長5.2%,為完成年度增長目標打下較好基礎;四季度若延續恢復向好的態勢,經濟增速大概率在5%以上,實現全年5%左右的目標可期。
但是,8月底以來密集發布的穩樓市政策,推動房地產市場出現的積極變化仍是初級的,外需恢復的可持續性還有待觀察,內需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外部形勢依然嚴峻。此時,增發萬億國債用于重點領域投資建設,無疑將進一步提振內需,推動經濟加快恢復。
增發1萬億國債是否是提振經濟的重大舉措,答案顯而易見。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委婉地給予了回應:這次增發1萬億元國債的主要目的,是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項目建設。當然,國債資金投入使用后,客觀上會有利于帶動國內需求,進一步鞏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為何在10月底增發萬億國債
時間進入10月底,我國經濟在經歷一季度開門紅、二季度下行壓力加大、三季度筑底回升之后,距離年初確定的5%左右的目標越來越近了。作為疫后恢復的第一年,我國經濟整體在持續恢復,但也始終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市場上不乏加大穩增長政策力度的呼吁。本以為四季度將平穩撞線,此時中央財政決定增發萬億國債,顯然超出了部分市場機構的預期。
10月25日的這場吹風會介紹了增發萬億國債背后的考量,并對后續項目選擇、債券發行、資金使用等做出了安排。
朱忠明介紹,今年以來,我國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澇、臺風等災害,部分地區受災嚴重、損失較大,地方災后恢復重建任務比較重。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各類極端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8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要求加快恢復重建,進一步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強各級應急指揮部體系,加強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能力建設,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加快完善流域特別是北方地區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加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的規劃和建設。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需要,并統籌財政承受能力,決定在今年四季度增加發行2023年國債1萬億元,作為特別國債管理。
張世昕表示,9月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各地方圍繞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抓緊篩選準備了一批重點項目,同時督促地方加快推進前期工作,為國債發行使用打下了堅實的項目基礎。
朱忠明表示,為加快預算支出的進度,促進經濟恢復性增長,前期財政部在制定下半年國債發行計劃時做了相關謀劃,將原定年度國債的發行靠前安排,客觀上也為后續增發國債留出了空間。
前三季度,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6.67萬億元,同比增長8.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79萬億元,同比增長3.9%。另外,前三季度我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09萬億元,同比下降19.8%。整體來看,由于去年大規模退稅造成低基數,財政收入在穩定恢復,但是賣地收入在下降,且部分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劇、部分地方債務壓力較大等,財政支出增速相對要低。
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白彥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受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我國很多地方遭遇了洪水、臺風等自然災害影響,通過發行特別國債來籌措資金,用于災后重建和提高減災抗災的發展韌性。增發1萬億國債,且通過轉移支付給地方使用,這有助于緩解地方財政困難,滿足抗災減災等項目建設需求。當前,國內利率水平較低,國債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同時為投資者提供穩健的投資品。
積極財政政策“四箭齊發”加力穩增長
增發1萬億國債,無疑是提振經濟的重大舉措。
受此影響,我國赤字率從年初的3%提高到3.8%左右??上鄬φ盏氖?,2020年我國經濟受到疫情短期沖擊,當年決定發行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不計入當年赤字),同時赤字率只是提升到3.6%。在三季度我國經濟整體回升態勢更趨明顯的背景下,增發1萬億國債將進一步提振市場預期,推動經濟加快恢復。
增發萬億國債,僅是積極財政加力的一個表現??紤]到今年下半年以來,全年新增的3.8萬億地方專項債券要求加快發行使用,整體在10月底前使用完畢;10月以來各省密集發行的特殊再融資債券,當前公布的發行計劃已經超過1萬億元,市場預計總規模在1.5萬億元左右,特殊再融資債券雖重在化解存量債務風險,但也為地方政府騰出更多穩增長的政策空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還表決通過了授權國務院提前下達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決定,授權國務院在當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60%以內,提前下達下一年度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以此標準計算今年年底可提前下達2024年新增地方債務限額最高可達2.71萬億元;加上這次增發的1萬億國債,四季度積極財政政策“四箭齊發”,政策力度很大。
四季度這么多政府債券的發行,其后續使用、貨幣政策的配合,以及政策效應為外界所關注。
朱忠明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表示,此次增發的1萬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使用,全部列為中央財政赤字,還本付息由中央承擔,不增加地方償還負擔。當前已進入四季度10月下旬,根據相關工作進展和項目儲備等情況,增發的國債資金初步考慮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億元,結轉2024年使用5000億元,能夠以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工作落實。
羅國三表示,此次國債優先支持“十四五”規劃,國務院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復的重點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以及地方重點規劃中明確的項目,避免超標準建設、重復建設等問題。項目精準聚焦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優先支持建設需求迫切、投資效果明顯的項目,堅決避免安排一般競爭性產業項目、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等,把國債資金用在刀刃上。對于新開工項目,要求具備扎實的前期工作基礎,能夠盡快開工建設,特別是一些急需項目能夠在明年汛期前建成投用。對于部分前期工作較為復雜的重大項目,原則上也不得晚于明年6月底開工建設。
這1萬億國債資金將重點用于災后恢復重建,且要求盡快形成實物量,最晚不得晚于明年6月底前開工建設——將推動四季度經濟加快恢復,還將提振2024年經濟增長。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增發國債的發行有望增加財政支出能力,提振經濟需求,對GDP形成一定拉動。短期內將對市場流動性形成一定沖擊,需要關注貨幣政策配合,貨幣政策或將采取增加公開市場操作或降準等措施進行配合。預計四季度GDP增速將實現5%以上的增長。萬億國債資金分在今明兩年使用,對2024年GDP的直接拉動效果或在0.4個百分點左右,考慮乘數效應后還會再略高一些,有助于穩定明年的經濟總需求,對沖房地產投資需求的下滑趨勢。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或在5%左右。
2024年赤字率是否會超過3%
今年赤字率突破3%,2024年是否還要堅持3%的赤字紅線,2024年是否還會有增發國債等行為,為市場所關注。
朱忠明表示,這次增發2023年1萬億元國債以后,全國財政赤字將由3.88萬億元增加到4.88萬億元,預計財政赤字率將由3%提高到3.8%左右。雖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國政府的負債率仍處于合理區間,整體風險可控。國債資金投入使用以后,也會積極帶動國內的需求,進一步鞏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
白彥鋒表示,3%的財政赤字率紅線在理論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是從具體實踐來看很多國家并未奉為圭臬。從今后的工作開展情況來看,3%的赤字率是否繼續堅守,需要依據財政經濟運行可持續情況來決定。財政宏觀調控要為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服務,單純的財政平衡是沒有意義的。
明明表示,今年赤字率的突破是一個積極信號,2024年預算赤字率不排除突破3%的可能性。年中相機決策增發國債,并不是常規機制,會出現在經濟社會遭遇超預期沖擊的情況下,不會成為慣例。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現在開始正式進入面向2024年的穩增長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幾箭齊發大概率為明年開年增速平穩接棒,預計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在5%左右。通過這1萬億國債實現跨年度“赤字平攤”,2024年赤字率無需定太高,3%-3.5%可能就足以滿足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周瀟梟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