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最高檢:環境資源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

    10月21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聽取了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近年來,伴隨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扎實推進。2018年至今年6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82.3萬件。

    報告顯示,2018年至2022年受理審查逮捕環境資源犯罪案件6.5萬件,比前五年上升55.7%;受理審查起訴21萬件,比前五年上升94.2%;辦理環境資源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案件6.3萬件,年均上升54.5%;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39.5萬件,年均上升12.5%。

    環境、資源犯罪一降一升

    報告指出,檢察機關堅持嚴的基調,依法懲治環境資源犯罪。

    經持續嚴懲,污染環境類犯罪呈下降趨勢。2018年至今年6月,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污染環境類犯罪4.3萬人。其中,2022年比2018年下降31.7%。檢察機關堅決懲治非法排放、傾倒或者處置危險廢物犯罪,2020年起協同生態環境部、公安部專項整治,牽頭發布典型案例,起訴相關犯罪8680人。

    報告指出,檢察機關加大對破壞資源保護類犯罪打擊力度,此類犯罪呈上升趨勢。2018年至今年6月,受理審查起訴35.1萬人。其中,2022年比2018年上升47.6%。嚴守耕地紅線,依法懲治非法占用農用地犯罪,起訴2.7萬人。針對盜采礦產資源犯罪多發,起訴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犯罪3.9萬人,制發典型案例,今年5月會同公安部、中國海警局專項整治盜采海砂違法犯罪。

    絕大多數公益損害問題在訴前得到解決

    報告指出,檢察機關忠實履行“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職責,2018年至今年6月,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38.8萬件、民事公益訴訟5.9萬件。

    2018年至今年6月,檢察機關共向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32.6萬件,行政機關回復整改率99.3%,絕大多數公益損害問題在訴前得到解決。對于訴前解決不了問題、具有示范意義的案件,堅持以“訴”的確認體現司法價值引領,提起訴訟2.5萬件,法院已審結2.2萬件,99.8%得到裁判支持。

    報告顯示,檢察機關服務打好藍天保衛戰,助力大氣污染防治,辦理該領域公益訴訟3萬余件。服務打好碧水保衛戰,會同水利部、公安部等開展河湖安全保護專項執法行動。認真貫徹長江保護法,出臺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10項檢察舉措。認真貫徹黃河保護法,制定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18條意見。開展“守護海洋”專項監督,辦理海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5388件。服務打好凈土保衛戰,依法督促整治被非法占用、污染損毀的耕地、林地、濕地、草原等786萬余畝,助力守牢國土生態保護紅線。

    扎實開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

    檢察機關在生態文明法治保障中肩負雙重責任,既要確保自身嚴格依法辦案,又要履行好訴訟監督職能,促進其他執法司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報告指出,刑事訴訟監督中,最高檢分別與公安部、中國海警局共建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機制,實現監督關口前移,從源頭上規范辦案。持續開展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防止有案不立、有罪不究。

    2018年至今年6月,對認為應立案而未立案的環境資源案件,督促公安機關立案9543件;認為不應立案而立案的,提出糾正意見9368件,公安機關撤案9114件。督促行政執法機關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資源犯罪案件1.1萬件,切實防止以罰代刑、降格處理。對認為確有錯誤的環境資源刑事裁判提出抗訴1242件,法院已審結935件,其中改判、發回重審687件,改變率73.5%。

    民事訴訟監督中,檢察機關重點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糾紛、采礦權轉讓合同糾紛、環境污染責任糾紛等民事訴訟監督,引導民事主體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行政訴訟監督中,檢察機關重點圍繞涉環境污染處罰、占地規劃許可、土地征收等行政訴訟開展監督,既維護司法公正又促進依法行政。

    扎實開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通過抗訴、檢察建議、促成和解、公開聽證等舉措,化解環境資源領域行政爭議2222件,促使行政相對人主動履行繳納罰款、退還土地、恢復原狀、補植復綠等義務。

    建議加快推進編纂生態環境法典

    報告強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檢察機關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司法保護工作。

    報告指出,從檢察辦案情況看,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一是環境資源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受理審查起訴環境資源犯罪7.8萬人,較2018年上升34.9%;今年上半年受理審查起訴4.1萬人,同比上升10.1%。犯罪類型較為集中,非法捕撈水產品、濫伐林木、非法采礦、非法占用農用地、污染環境、非法狩獵等6個罪名占83%,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破壞性采礦、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犯罪案件零星散發。

    二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損害問題多發。檢察機關立案辦理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占公益訴訟案件總數的51.6%,公益損害行為呈多樣化趨勢。

    三是部分公民、企業環境資源保護法治意識有待加強。環境資源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50.5%,尤其污染環境罪和非法采礦罪的案均犯罪嫌疑人2.5人。起訴環境資源單位犯罪2365件,反映出部分企業環保主體責任尚未落實,甚至為謀求非法利益違法犯罪。

    報告建議,加快推進編纂生態環境法典,解決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立法分散問題,為環境資源執法司法提供更充分依據;加快推進檢察公益訴訟專門立法,對檢察公益訴訟定位、范圍、程序和配套保障等作出系統規定;進一步推動完善環境資源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完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促進實現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無縫對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李賽男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