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TF產品持續火熱之際,部分外資機構陸續進場,并參與到產品首發浪潮中搶先布局。相關公告顯示,截至10月18日,今年以來,已有瑞銀集團、巴克萊銀行、法國興業銀行等多家外資機構在ETF產品上市之初躋身前十大持有人榜單,更有機構一舉成為基金第一大持有人,買下近半數基金份額。
外資機構參與ETF發行
近日,多只新上市交易的ETF產品前十大持有人中出現外資機構身影。
以華夏中證港股通內地金融ETF為例,其上市交易公告書顯示,基金前十大份額持有人中,有2家為外資機構,分別是UBS AG(瑞銀集團)、BARCLAYS BANK PLC(巴克萊銀行)。其中,瑞銀集團為基金第二大份額持有人,持有基金2000萬份,占基金總份額的9.57%;巴克萊銀行則以1000萬份基金份額與華夏基金并列成為第三大份額持有人,基金份額占比為4.79%。
在博時上證科創板100ETF上市交易公告書公布的前十大份額持有人中,同樣出現外資機構身影。巴克萊銀行持有基金1000萬份,占基金總份額的0.38%,與青島鹿秀投資、上海東證期貨等公司并列為基金第十大份額持有人。
今年以來,多只ETF產品在上市交易前獲得外資機構進場,部分外資機構甚至一舉成為這些基金第一大份額持有人。
6月12日上市交易的易方達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前十大持有人中,巴克萊銀行超過國內一眾頭部券商,成為第一大份額持有人,持2000萬份,占總份額的8.01%。4月4日上市交易的南方標普500ETF第一大份額持有人法國興業銀行,更是憑借2億份基金份額,占據基金總份額的47.54%,接近于其余1606戶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的總和。
巴克萊銀行身影頻現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機構巴克萊銀行似乎十分熱衷于投資國內ETF產品,除了上述新發上市基金外,存量ETF產品2023年中報披露的份額持有人中,也較多出現巴克萊銀行的身影。
以博時納斯達克100ETF為例,其于4月底發布的上市交易公告書中尚不見外資機構身影,而到了二季度末,巴克萊銀行現身并成為第一大持有人,持有1904.93萬份,增持超千萬份。
多方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巴克萊銀行已成為國內上市公募基金份額(由于尚無單獨統計ETF的數據,此處指ETF、LOF、貨基等會定期披露持有人的上市公募基金合計份額)的第二大持有人,僅次于中國平安人壽保險,共持有上市基金份額超過250億份,持有上市基金超過90只。
相較于2022年末,巴克萊銀行在2023年上半年凈增持國內上市公募基金超過50億份。其中,增持多只港股恒生科技主題基金,增持最多的為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增持超過70億份,目前巴克萊銀行共持有該基金112.74億份,占基金上市總份額的16.05%。減持較多的則為醫療保健主題基金。
ETF熱度不減
ETF作為今年一大熱門產品類型,受到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爭相布局,當中不乏數十家公司申報同一指數基金的熱鬧場景。
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為統計口徑,截至10月18日,今年以來新成立ETF累計發行規模超過750億元。其中,9月份成立基金總數和規模均創年內月度最高值,25只基金合計發行規模超過150億元,多為跟蹤科創100、中證2000等指數的基金。
從近期公募基金新發情況來看,ETF熱度依然未減,是公募基金申報產品和新發產品中的主要類型。
Wind數據顯示,10月以來,華夏、富國、招商、博時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新申報ETF產品材料獲接收。與9月成立的基金有所不同,此批產品更多是與消費電子掛鉤,包括中證芯片設計主題、中證半導體產業、中證小家電、中證汽車電子等指數。
另外,目前仍有十余只ETF產品正在發行中,相較于數十家公司哄搶同一指數而言,此批新發基金所跟蹤的指數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化,覆蓋黃金、醫療、油氣、有色、軟件開發等多個行業,以及中證100、國證2000、納斯達克100等多類型寬基指數,布局的同質化程度出現明顯下降。
本報記者 張韻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