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山東GDP達4.4萬余億元,同比增長6.2%,穩居全國第三。那么,具體到各縣市區表現又如何?
根據各地市統計局發布的相關數據,上半年山東縣市區GDP前30名也已浮出水面。
前30名中,青島共有7個區市上榜,分別是西海岸新區(2379.41億元)、市南區(771.32億元)、膠州市(770.47億元)、即墨區(763.11億元)、城陽區(645.51億元)、市北區(586.40億元)、嶗山區(550.79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僅前十名青島就獨占四席。另外,濟南有5個區上榜,煙臺、東營、濟寧、威海、臨沂、淄博,也均有區、市、縣上榜。
從整體來看,上半年各縣市區GDP排名沒有太大的變動,但細觀數據,不難發現各個地市都在暗自競速產業的“火熱賽道”,持續擴容城市經濟發展上升的空間。
山東縣市區GDP前30公布!
根據山東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山東省實現生產總值441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快于全國平均增速。其中各地表現也堪稱出色。
近日,根據2023年上半年山東各縣市區GDP,山東GDP前30強正式出爐。
其中,前10名分別是青島西海岸新區(2379.41億元)、濟南歷下區(1123.2億元億元)、煙臺開發區(1091.87億元)、東營東營區(937.49億元)、濟南高新區(802.8億元)、青島市南區(771.32億元)、青島膠州市(770.47億元)、青島即墨區(763.11億元)、威海環翠區(712.90億元)、煙臺龍口市(693.35億元)。
在山東省GDP最高的十個縣市區中,青島占有四席、濟南和煙臺各有兩區市上榜。
從區域分布看,這些縣市區多分布在膠東地區,部分縣市區人口也比較密集。膠東半島作為山東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上榜的縣市區較多并不令人意外。
作為山東“雙核”,兩座“萬億之城”青島、濟南的縣市區在上半年GDP排名中表現出色,成為拉動山東經濟質變的基石。同時,側面反映上半年兩城在發展經濟、吸引投資和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都有了不俗的成效。
在前30名的縣市區中,濟南市共有5個區縣進入榜單。歷下區、高新區、歷城區等的優秀表現,為濟南市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其中作為濟南市經濟總量最大的區,過去七年,歷下區始終占據濟南經濟總量的17.5%以上。
新舊動能轉換和數字經濟的躍升和突破一直是歷下區快速發展的強勁引擎,在今年5月底召開的濟南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設‘強新優富美高’現代化強省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歷下區專場上,多個數據的披露也展示出歷下區的實力:市級以上金融機構超過350家;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5.5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速達50.68%。
除此之外,歷下區還定下了力爭年內全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突破850億元的目標。2023年初,歷下區將今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為6%,從一季度和上半年的數據看,歷下區有比較大的把握完成這一目標。
青島7區市上榜 西海岸新區居首
前30名中,青島占據了7個席位,分別是西海岸新區、市南區、膠州市、即墨區、城陽區、市北區、嶗山區,可見其在山東省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今年上半年,青島以7508.71億元的GDP總量排名全省第一,占全省GDP總量的17%,GDP增量438.36億元,實際增速6.2%。增速上,青島跑贏了全國大盤、與全省增速持平。
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無疑是西海岸新區實現生產總值2379.41億元,“山東第一區”名副其實。
今年以來,西海岸新區聚焦聚力實體經濟和招商引資,以“創新突破”促“項目落地”,以“項目落地”促高質量發展,圍繞全市24條產業鏈和西海岸新區“5+5+7”主導產業進行“延鏈、補鏈、強鏈”。
緊扣實體經濟主線,僅一季度,西海岸新區就新簽約引進億元以上產業項目53個、總投資711億元,總投資1860億元的61個實施類省市重點項目,開工在建率超過95%、年度計劃投資完成率超過46%,不斷刷新項目建設的“西海岸速度”。
除了西海岸新區,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嶗山區,上半年可謂是一路狂奔。
根據官方發布的上半年經濟運行相關數據,嶗山區GDP增速破7,其中固投以12.3%的增速位列全市第一。
今年以來,嶗山區共赴5個國家和12個城市招商,舉辦3場“雙園區”推介,新引進過億元項目73個,其中50億元大項目4個。重點推進總投資2500億元的286個項目,136個項目新開工,21個項目竣工。
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雙園區”。在青島格外重視新興產業專業園區資源集聚作用的背景下,嶗山區的虛擬現實產業園以及人工智能產業園,正在為這座城市招引來更多新興產業領域的優質資源,7月20日將企業總部遷入虛擬現實產業園的樂相科技,就是典型代表。
總體來說,上半年青島各區市表現可圈可點,不過,面對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半年的壓力只大不小。青島更需在經濟內生動力和政策外生拉力的交替變換中找準經濟發展的節奏。
各有優勢產業支撐
除濟青二市縣市區表現可圈可點外,山東其他縣市區的經濟數據也亮點頗多。其中,煙臺開發區、東營東營區、威海環翠區等地以各有的優勢產業,帶動經濟增長跑出“加速度”。
以煙臺為例,上半年煙臺市經濟強勢復蘇,GDP達4705.65億元,增長7%,依照這個增長勢頭,煙臺全年GDP總量有望邁進GDP萬億俱樂部,成為山東第三個萬億城市。
而開發區則是煙臺經濟規模最大的地區。上半年開發區GDP總量位列煙臺各縣市區首位,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化工及新材料、汽車及新能源、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上,開發區具有較大的優勢,同時,新興產業也是開發區布局的重點方向。
此外,在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的帶動之下,東營市憑借7.5%的增長,增速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近年來,東營并沒有滿足于傳統產業的依賴,而是迅速加速了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除了油氣產業外,東營在新能源、高技術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再看淄博,淄博燒烤的“網紅效應”帶動全市住宿餐飲業、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大幅增長,但消費和旅游的火爆不能完全支撐起經濟的高位增長。作為老牌工業城市,工業依然是淄博各地經濟增長的關鍵,其中臨淄區(444.30億元)作為淄博重要的經濟重鎮,其工業實力位居全國工業百強區之列。石油化工、醫療健康、裝備制造、特種紙、塑料、稀土新材料等都是臨淄的主導工業產業,工業的出色表現成為臨淄經濟增長的關鍵。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