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六十余場音樂節扎堆“十一”假期 市場復蘇下喜憂參半

    沉寂了三年的音樂節演出市場終于在今年迎來復蘇,不久前重新推出的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第三季也將音樂節的熱度推上一個臺階。今年“十一”假期的“音樂節含量”遠高于上半年諸多小長假。據不完全統計,短短八天的假期各地舉辦音樂節超過六十場。

    與此同時,不少二三線城市也喊出了“大力發展搖滾樂產業”的口號,一時之間,音樂節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追捧對象。

    但爭議也從未停止。一方面,業內人士始終期待著依靠這次市場復蘇,把前幾年的虧損抓緊掙回來,多地文旅部門也將其視為重要經濟抓手,并努力提供保障。但另一方面,扎堆的音樂節不僅難以保障演出質量與服務,同時也受到舉辦地點的限制因素,想要打造真正的城市品牌并不容易。

    音樂節拉動文旅消費

    在剛剛結束的“十一”假期里,太湖灣音樂節、佛山國潮音樂節、鎮江泡泡島音樂節……60多場音樂節在各地鳴鑼開演,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音樂節“演出帶來門票收入的同時,能短時間內產生聚集效應,拉動旅游、交通、住宿、餐飲等一系列消費”,甚至音樂節市場的上下游行業都感受到了行業的熱度。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23年9月29日至10月6日,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4.42萬場,比上年十一假期增長227.68%;票房收入20.05億元,增長322.14%;觀眾人數1180.35萬人次,增長261.83%。其中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場次121場,票房收入5.41億元,觀演人次83.66萬人;該類演出票房占比為市場總量的27%。

    音樂節也成為這個“十一”民宿預訂的另一個增長點。如廣東佛山,十一假期民宿預訂量同比增長2.8倍、江蘇鎮江同比增長2.7倍、江蘇常州民宿預訂量增長1.6倍。

    湖南的小吳和朋友一起去佛山國潮音樂節,順便打卡旅游,她表示,“佛山當地有順德美食,離廣州也很近,這次正好趁觀演機會順帶旅游,音樂節結束后還去了漁人碼頭、嶺南天地的景點逛了逛,本來一天的音樂節還多待了兩天,飛機、酒店加上門票,花掉了五六千”。

    音樂節撬動了年輕人的社交和娛樂需求的同時,也是品牌的“圈粉地”。根據《2022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數據,18-34歲的人在購票觀眾中占比超過76%,年輕人是音樂節等線下演出活動的主力消費人群,這部分群體也恰好是各大消費品牌最為關注的客群,兩者的重疊自然吸引了不少消費品牌的目光。

    除了燕京啤酒、喜茶、茶百道、蜜雪冰城等飲料消費品牌對于音樂節的冠名和植入,很多衣食住行的其他行業也開始參與進來,比如貴州國臺酒業冠名贊助了“國臺酒·2023愛未來·貴陽城市音樂節”,愛瑪電動車在淮安舉辦了“愛瑪追星音樂節”。

    縱覽上述的音樂節可以發現,消費品牌參與這場音樂狂歡,更多是為了在消費者腦海中勾勒出一個更年輕、更潮流的品牌形象。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音樂營銷是最容易傳播、容易打動聽眾且與年輕消費者關系最密切的營銷方式,目前音樂節場景能帶來的轉化效果如何,暫時無法計算,但長此以往,當部分消費品牌與音樂節形成強綁定關系后,觀眾也會因為移情效應而對品牌形成情緒消費,帶動銷量的轉化。

    低線城市音樂節的“野望”

    除了北上廣和一眾新一線城市外的老牌音樂節駐扎地,一些二三線城市也舉辦了不少音樂節。比如,2023中原迷笛音樂節、狂潮機車音樂節、洪澤湖畔音樂節分別在三線城市河南南陽、河北邯鄲、江蘇淮安落地。

    “音樂節+文旅”這一好牌已在今年上半年得到過良好驗證:迷笛音樂節正值30周年,今年上半年就落地了???、煙臺、海拉爾多地。據統計,分別為當地或直接或間接帶來約1億元、15億元、89.25億元的文旅收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指出,跨城觀演成為2023年上半年演出市場的主要消費趨勢。

    對于許多本身就享有旅游資源的城市而言,音樂節更是為其旅游業引流的渠道。比如湖北大治在國慶期間舉辦了當地第一場音樂節活動,除了推出囊括主流歌手和老牌樂隊的陣容,主辦方還聯動本土旅游業——從2023年9月23日至10月23日憑借音樂節門票,可免大冶市所有A級景區大門門票。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舉辦音樂節對經濟有如此多的好處,難免各地一擁而上,在實際的操作中,音樂節的舉辦極大地考驗了主辦機構和主辦城市的組織能力。今年國慶假期部分音樂節傳出爭議,其中以南陽迷笛音樂節盜竊風波最受人關注,該事件也多次沖上熱搜。

    事實上,從南陽市領導到火車站歡迎各地樂迷、組織300多輛接駁車以及當地自發組織4萬人的志愿者隊伍等舉措上可以看出,當地對音樂節的服務保障相當重視。但活動還沒有完全結束,就頻頻有樂迷財物被盜的消息傳出。10月5日的官方通報稱,公安機關已開展專項偵查調查,相關人員已到案,追回了相關物品。但此事件也讓南陽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大打折扣。

    10月8日,武漢大學教授呂德文就此撰寫的專欄文章《迷笛搖滾節,要反思的不是當地群眾》引發熱傳。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呂德文表示,這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發展方式是可行的,但不能將音樂節這種文化活動僅僅看作是經濟的工具和附庸,尤其要注意引入的方式方法和配套能力的建設。

    事實上,音樂節在上半年也引發過其他爭議。比如在“五一”假期的煙臺音樂節中,煙臺當地的官方賬號下有著不少反對之聲,比如認為這種小眾文化活動與當地城市形象不相符。

    “今年很多地方都想要通過打造城市標簽來吸引游客經濟,但音樂節不同于淄博燒烤和貴州村BA,這些文化活動都有著特定的圈層。當相對小眾的音樂節深入中原農村,與當地人的文化生活不太相融,客觀上也增加了群眾動員工作的難度?!眳蔚挛膶?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不過在9月29日的中原迷笛音樂節開幕式上,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任永亮已經喊出了“要讓迷笛音樂節在南陽扎根十年”的口號。據統計,僅在開幕式當天,就有2萬余名樂迷到場觀看。演出期間,迷笛音樂學校校長張帆也表示,計劃明年場地還要擴建到一倍大,爭取做到音樂節期間每天達到八萬人進場觀看。

    呂德文指,今年各地舉辦音樂節的活動明顯增多,倒也不用急于評價好壞。地方政府會有自己的考量,現在需要做的是吸取經驗,做好保障能力以及留出發展空間。

    “也許一個地方現在沒有這種文化土壤和成熟經驗,再搞個兩三屆就有了呢?這些地方音樂節能否延續下去,最終還是要由粉絲受眾和當地居民來決定。”呂德文說。

    音樂節扎堆要“避坑”

    除了下沉城市本身存在的制約因素,今年音樂節的密集增長也帶來一些問題。據一位音樂節承辦機構負責人透露,往年國慶假期大概是10多場。但今年國慶期間由于音樂會密集舉辦,觀眾的“踩坑率”比往年要高。

    一些音樂節已經被用戶打了差評。在微博、小紅書“音樂節避坑”話題下,聚集了大量樂迷的吐槽:“各種低劣拼盤音樂節”“設備不行,稍遠點就聽不見”“廣告太多、物價太貴”。

    “草莓和迷笛的早期發展路徑沒辦法模仿了,新的音樂節如果沒有往下砸錢的準備,就只能搞這種演出拼盤,但很難長久?!币患业胤叫砸魳饭澋闹鬓k方負責人何光偉(化名)稱,三年的疫情讓很多樂隊收入減少,今年知名樂隊的出場費水漲船高,和疫情前相比,現在的樂隊演出費成本至少翻了一倍,而貿然抬高票價,不僅會賣不出去票,也會招來粉絲的一片罵聲。

    “今年演出市場短期是回暖的,但仍然是在消化前幾年需要釋放的消費力,還不能說是真正的市場增長,音樂節遍地開花之后可能就得是優勝劣汰了?!睎|西文娛研究與策略組負責人嚴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的很多拼盤演出已經引起審美疲勞了,而市場已經證明,優質的班底組合一直會有市場,但是劣質的就大概率會被淘汰。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從目前官宣發布的演出預告來看,在2023年剩下不足三個月的時間里,至少還有二十五場音樂節將會舉辦,10月份的每個周末都會有不同地區舉辦音樂節。

    何光偉認為,未來主辦方們會更加注重差異化和用戶體驗,唯流量的同質化競爭終將會過去。像國外的頂級音樂節,風格從說唱、搖滾、電音到鄉村音樂,各種各樣。中國的市場也很大,起碼創新地辦一些國風國潮音樂節也是可以的,未來會不斷有新的品牌音樂節跑出來,去適應更多圈層的娛樂需求。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繳翼飛

    責任編輯:李賽男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