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黃金周落幕,各交通部門交出了8天成績單。民航局透露,黃金周8天,民航累計運輸旅客1708.2萬人次,日均運輸旅客213.5萬人次,較2019年國慶假期(日均189.7萬人次)增長12.6%,全國實際飛行航班134321班,日均保障航班16790班,日均航班量較2019年國慶假期增長2.58%;航班正常率94.58%,較2019年國慶假期提高1.65個百分點。
盡管多項指標超過疫情前,仍未達到節前的預期。值得關注的是,不少機票價格在節前突然跳水,有的航線價格降幅高達80%,節后機票價格更是普遍走低。
反觀鐵路的表現,國鐵集團披露八天假期,鐵路共發送旅客1.41億人次,總人次超過2019年國慶運輸期人次,日均發送1763.6萬人次,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長158.0%??梢?,鐵路已經完全走出了疫情的陰霾,恢復正向發展勢頭。
民航與高鐵的這場PK令人深思,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鄒建軍教授指出,機票價格跳水背后,既有市場需求的轉移問題,也有服務營銷策略的不適應性問題。
民航出行不及預期
上海白領賈敏敏一家今年國慶選擇了新疆喀納斯之旅,臨出行前她發現烏魯木齊到喀納斯段的機票價格跌了不少,趕緊退票重買,一家三口的機票省了2500元。如賈敏敏一樣,不少消費者也發現今年早早預定的國慶黃金周機票,在臨出行時出現了價格大跳水。有網友表示,自己提前兩周購買了北京到廣州的機票,當時單人票價為1700多元,假期前一天再看沒想到已經跌到了400多元。
實際上,多條長線航線的機票價格在假期期間出現了較大降幅,比如10月2日起從北京到蘭州、西安的機票價格降幅超過了70%,上海飛往成都的機票價格跌幅達到80%,裸票價格僅為一百多。
黃金周出現價格大跳水,這種情況很罕見,有業內人士指出,這或許與航司運力過剩有關。從節前的預測來看,民航業對于假期間的民航運輸情況預期很高,投入了相當的運力。民航局此前曾預計,十一期間將有2100萬余名旅客乘機出行,民航針對這些旅客出行預計保障航班13.7萬班,日均超過1.7萬班,其中,日均保障國內客運航班1.4萬班、運輸國內旅客196萬人次,分別比2019年國慶假期增長18%、17%。
但節后民航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一期間民航累計運輸旅客1708.2萬人次,日均運輸旅客213.5萬人次,較2019年國慶假期增長12.6%,全國實際飛行航班13.4萬班,日均保障航班16790班,日均航班量較2019年國慶假期增長2.58%??梢钥闯?,實際的民航運輸情況雖然已經恢復很多,但其增長情況還未達到此前民航局的預估,出現量價齊跌的情況。
機票價格的跌勢在節后還在延續,記者從去哪兒平臺查詢發現,10月9日后,北京-長沙裸票價格僅150元,北京-西安153元,加上基建燃油費價格仍低于高鐵。據悉,10月9日至10月31日,機票平均支付價格較十一期間降低近四成。熱門城市中,飛往杭州、烏魯木齊、深圳、沈陽、成都、西安、北京、上海、重慶、南京、長沙等20余個城市,機票平均支付價格較十一期間降低400元以上。
高鐵強勢崛起
鄒建軍指出,民航的需求遇冷,與高鐵沖擊有一定的關系。今年中秋國慶黃金周鐵路出行的人氣可以說已經爆得不能再爆了。
早在假期前,高鐵搶票難的話題就經常刷屏,大家紛紛感慨今年高鐵搶票怎么這么難。據國鐵集團,國慶黃金周火車票售票高峰期間,單日售票量屢創歷史新高,鐵路12306系統訪問量日均達到了514.4億次。
假期期間出行需求高漲,多地鐵路部門通過增開臨時列車、夜間高鐵等方式來增加運力投放。國鐵集團的數據顯示,9月29日發送旅客量達到2009.8萬人次,歷史上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八天假期平均每天發送旅客量都超過1762萬人次,始終在高位運營,而這個數據往往是此前春運最高峰期才會出現。
不只是國慶假期,今年以來,在所有的出行方式中,鐵路的恢復速度都是最快的。同花順數據顯示,鐵路的客運量在今年4月就已經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從今年假期出行的情況來看,消費者對高鐵的偏愛已經十分明顯。五一期間,全國鐵路共發送旅客1.33億人次,同比2019年增長了約26%;暑運期間(7月1日至8月31日),全國鐵路共發送旅客8.3億人次,創下了歷史新高,同比2019增長了約12.9%。民航的恢復速度相對較慢,在7月左右恢復到了疫情前同期水平,暑運期間運輸旅客人次相比2019同期增長了約7.4%,運輸情況增量整體不及高鐵。
高鐵對民航市場的影響一直備受關注。據興業證券分析,從2013年到2021年,高鐵的市場份額從不到10%增長到了近30%,民航市場份額雖然也有所增長,但增長速度不及高鐵,從2014年到2019年,高鐵的增速一直高于民航。今年的情況同樣表明,高鐵正延續崛起的勢頭,熱度高過了民航,由此看來,未來高鐵還會搶占更多的民航市場。
機票跳水背后
鄒建軍認為,這次機票跳水反映了從民航到高鐵的需求轉變,同時也體現了服務營銷策略的不適應性問題。
其實,消費者的出行需求從民航向高鐵轉變在這幾年越發明顯,今年國慶假期只是更為突出。相比于高鐵,航空出行的價格較高,而且是越來越高。據興業證券整理的數據,航空的單公里票價約為高鐵的3倍。鄒建軍也指出,在部分航線,每航季10%的上漲幅度,致使大量商務航線、快線市場的基準價不斷高,甚至到高鐵一等座的兩倍,這讓民航成本劣勢擴大。
記者注意到,網上很多吐槽機票價格的帖子,即使航司投放了大量5折以內的機票吸引民眾出行搭乘,因其基準價不斷漲價,折后價格仍會比原先的高折扣機票還要貴一些。
消費趨于理性是今年旅游出行的一大趨勢。第三方調研數據顯示,成本(55%受訪者選擇)已成為影響預訂選擇的主要因素,時間的傾向性已遠遠低于傳統預期,雖然超長提前預訂行為比例正在不斷提高,但趨近出行日預訂的行為也并沒有回歸到疫情前的常態。因此,消費者更會從經濟性方面來考量和規劃出行方式。
對于這些消費新趨勢,各航司似乎覺察不明,今年國慶假期前卻依舊堅守高需求高票價的政策,其收益管理策略也未針對新的現狀進行調整。九月中旬,同程數據顯示,假期出行的機票價格均價較五一假期上漲了13%,攜程數據也指出,十一假期國內機票人均客單價較暑期客單價還上漲了兩成。 在此情況下,面對越來越貴的機票,消費者干脆用腳投票。這也導致十一假期出現異常的機票價格大跌的狀況。
“理性消費正占據上風,傳統被認為的‘剛性需求’,很容易在高昂的成本面前被替換,或者轉移?!编u建軍認為,甚至被認為更剛性的“回家過年”的需求,都有可能因為受高出行成本的影響而被延后或被替代。
鄒建軍表示,在鐵路動能的動態釋放和調配、消費行為習慣快速變遷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航空公司傳統的收益管理思路已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何有效滿足經濟性和個性化的出行需求,是時下民航服務營銷變革的根本要求。
(記者 高江虹)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