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遙領先。”9月25日下午舉行的華為秋季新品發布會又炸了,除了9月8日官宣開啟預定,10秒鐘就賣斷貨的Mate60 Pro,華為星閃、華為汽車、華為手表都有重磅新作,點贊的彈幕根本停不下來。A股也來捧場,多只華為概念股表現出色,而且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出現了公募基金,這些拿出真金白銀買單的,都是鐵粉。
華力創通鐵粉基金 景順長城電子信息產業
8月29日,華為官宣Mate60 Pro是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智能手機,開啟預售后秒售罄。也就是這天開始到9月8日,華力創通9個交易日里累計漲幅高達164.98%。華力創通公告稱,一年內收到某客戶芯片采購訂單2.1億元,超過去年收入的50%。市場猜測這個客戶或是華為。
華力創通堪稱近期的黑馬,這種100多億市值的小盤股往往是游資心頭好,通常難入機構法眼,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只有一只基金——景順長城電子信息產業,持股620.33萬股,占比1.26%,列第五大流通股股東。
景順長城電子信息產業基金相中華力創通,堪稱獨具慧眼。該基金中報披露主要持倉半導體行業,今年以來單位凈值漲幅14.39%(截至9月22日,來源:基金公司官網,下同),業績也是可圈可點。
賽力斯鐵粉基金 廣發科技先鋒
賽力斯被市場視為華為汽車第一股。賽力斯是華為“智選車”合作車企,“智選車”是華為參與汽車產品定義、設計、質量把控、提供零部件和汽車銷售等一系列核心環節的合作模式。賽力斯和華為雙方在2021年底發布新品牌“AITO問界”。今年9月12日,華為與賽力斯共同推出的品牌問界發布M7大五座新車。隨著新車發布,問界車型矩陣將包括M5、M5純電版、M5智駕版、M5純電智駕版、M7、M7大五座等。在秋季新品發布會上,華為宣布將于11月發布首款轎車智界S7。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表示,智界S7將在各個規格上超越Model S。華為還將在12月發布問界M9,余承東稱這將是“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
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這個目標太豪橫了。有了華為背書,賽力斯光環加身,即使是業績連續虧損,也不妨礙市場炒作華為汽車的未來,廣發科技先鋒基金持股1969.62萬股,占流通股1.31%,位列第六大流通股股東,也是持股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此外,廣發雙擎升級、廣發小盤成長兩只基金分列第八和第九大流通股股東,持股1500.19和1420.30萬股,占流通股比例1%和0.94%。
廣發基金公司以權益類投資成名,而且喜歡扎堆持股、集團作戰,對于高彈性、有想象空間的票高舉高打。不過,這種鮮明又極端的風格在熊市環境中極易陷入被動,廣發科技先鋒今年以來單位凈值下跌了30.55%,基金經理正是兩年時間資產規模從900億跌到500億,從不認錯的頂流劉格菘。
不認錯的性格有兩面性,順風順水時可以忽略短期波動,但遇到單邊下跌的逆風就會極為被動。不過,劉格菘對于看好的票確實敢下重手,人家對賽力斯也是真愛,買成了基金中報第七大重倉股,占基金規模的約7%。
劍橋科技鐵粉基金 諾安基金回報
劍橋科技兩連板,是CPO光模塊行業龍頭股,也是行業內唯一公開披露向華為供貨的上市公司。9月19日,劍橋科技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是華為的光模塊供應商。通常大客戶信息都是要保密的,劍橋科技此番高調表態實屬罕見。
劍橋科技今年11元起步,最高漲到78.6元。諾安積極回報相中了這個10倍股潛力選手,持股187.94萬股,占比0.72%,新進成為第七大流通股股東。
諾安積極回報基金風格真是積極,年內基金單位凈值一度從1.6元漲到了2.6元,又從2.6元跌到了1.6元。沒錯,這種從0到1又歸0的波動,只有滿倉AI能做到。諾安基金回報把劍橋科技買成了第六大重倉股,其余重倉股還包括中科曙光、寒武紀、浪潮信息、拓維信息等,覆蓋算力、算法、芯片、光模塊等AI全產業鏈。最近借著科技股反彈,單位凈值又漲到了1.7元。
這種打法有個好處——積極,也有個壞處——太積極。
恒為科技鐵粉基金 東方紅睿璽
消費電子賣的是硬件,更是生態。華為鴻蒙智能終端操作系統Harmony 4.0用戶已經超過6000萬。業內有消息稱,下一代HarmonyOS NEXT將實現華為系統底層全線自研,并剔除Linux內核與安卓AOSP代碼,僅支持HarmonyOS內核與對應應用,這意味著華為鴻蒙將向蘋果OS看齊。
兩連板的恒為科技與華為鴻蒙有合作關系,近期與華為在算力業務方面也有接觸,股價自然是一沾華為就靈。
東方紅睿璽三年定開基金相中了恒為科技,持股1370.78萬股,占比4.28%,列第五大流通股股東。同門兄弟——東方紅產業升級基金持股873.38萬股,占比2.73%,列第八大流通股股東。
東方紅睿璽是典型的均衡配置風格,前十大重倉股既有騰訊、同花順等科技股,也有華魯恒升、保利地產這種周期股,還有百潤股份、魚躍醫療這種消費股。
既要、又要、還要的東方紅睿璽,今年以來單位凈值下跌約19%。所有的籃子都壞了,雞蛋放哪兒都不保險,分散投資在今年市場環境下失效了。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冬明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