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證監會發布了一系列提振股市信心的政策,包括“階段性收緊IPO節奏”。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1-8月,A股市場核發IPO批文、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和企業首發上市數量分別比去年同期減少34家、33家、34家,融資額合計2954億元,比2022年同期下降29%。
其中,2023年7月和8月,滬深交易所更是連續兩月0申報,僅北交所受理了云星宇和華興股份兩家公司的申請。
9月以來,隨著政策落地效果持續顯現,部分市場人士預測打新收益或有所提升。
Wind數據顯示,今年9月以來(截至9月11日,下同),合計8只新股上市,相較于8月同期的14只新股,明顯縮減。8只新股上市首日均出現明顯上漲,且截至最新交易日(9月11日)均未破發,首日平均漲幅為115.44%。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監管層雖發布了系列維穩措施,但由于新股供給下降等原因,打新市場收益或變化不大。
IPO階段性“變奏”
8月27日,證監會發文指出,充分考慮當前市場形勢,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圍繞合理把握IPO、再融資節奏,包括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從審核節奏來看,今年7月至8月,滬深交易所連續兩個多月IPO零受理,9月以來,僅9月6日有兩家企業的IPO申請獲受理,分別是申報創業板的東莞優邦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申報滬市主板的正泰安能數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
在注冊批文方面,過去兩個月的平均批文數量明顯低于今年上半年月均數。今年7、8月證監會核發批文數分別為29家、22家,去年同期此數據分別為42家、40家,同比分別減少31%、55%,并且7、8月平均批文數量亦明顯低于今年上半年月均數(36家)。
從存量IPO審核動態來看,IPO審核也呈放緩態勢。今年8月,A股IPO共有30家企業上會,7月有25家。8月環比有所增加,但相較2022年同期的61家下降50.82%。9月以來上會企業則為16家。
從新股上市情況來看,2023年以來合計有251只新股上市,較2022年同期的269家相比下降了6.69%,募資金額也從上年同期的4395.51億元降至3124.96億元,降幅高達28.91%。
其中,9月即將過半,僅8只新股上市,合計融資規模僅69.79億元,平均募資規模為8.72億元,而在此之前的6、7、8月份,分別有33、37、39只新股上市,平均募資規模為17.47億元、10.32億元和12.03億元。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國內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李求索表示,今年以來,A股資金供需情況較去年有所改善,但幅度有限,當前A股仍然面臨著一定的資金面和流動性壓力,這也成為影響A股市場情緒的原因之一。本次IPO節奏調整,對于階段性改善A股資金供需、提振投資者情緒或將有一定積極效果。
打新收益或變化不大
隨著IPO發行節奏放緩,部分市場人士預測,此舉或將一定程度上助力資金回籠,打新收益有望增厚。
國泰君安認為,對于IPO市場,未來新股發行節奏降速,反而會帶來新股上市的稀缺性,有望帶來漲幅的超預期,預計接下來新股平均漲幅可維持在50%以上,可彌補IPO規模下滑帶來的收益影響,“我們維持對于全年收益預期增厚2%—3%的判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9月以來新股表現確實略好于上半年,漲幅較為平穩,且并未出現破發情況。
數據顯示,9月8只新股平均發行價為36.41元/股,發行平均市盈率為35.86,較28.49倍的平均行業PE并未出現較高溢價。
從后市表現來看,9月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跌幅115.44%,其中漲幅最高的是民生健康(301507.SZ),發行價為10元/股,上市首日上漲227.80%。此外,威爾高(301251.SZ)、中巨芯-U(688549.SH)和金帝股份(603270.SH)首日漲幅也均超過了100%,漲幅翻倍的企業占比高達50%,漲幅最小的視聲智能(870976.BJ),上市首日也上漲了23.40%。
今年上半年(1-6月),合計173只新股上市,平均首日新股漲幅僅37.85%,其中36只個股首日破發,占比高達20.81%,剩余137只首日股價上漲的新股,平均漲幅也僅為50.40%;今年7月的37只新股,首日平均漲幅也只有43.02%。
不過,由于8月個別超高個股拉高了平均漲幅,所以和8月相比,9月新股的首日平均漲幅并不占優勢,當月上市的33只新股,首日平均漲幅則為129.32%,高于9月平均漲幅,但兩極分化嚴重,其中2只新股首日破發,鴻智科技(870726.BJ)上市首日更是跌去14.08%,而漲幅最高的盟固利(301487.SZ),上市首日漲幅高達1742.48%,拉高了全月的整體水平。同時,8月合計有9只新股首日漲幅超過100%,占比為27.27%。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階段性收緊IPO節奏,針對減持行為,證監會8月27日還表示,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在市場人士看來,監管層對于減持的限制,與IPO節奏的調整,或增厚部分個股的收益,但考慮到新股上市數量下滑,打新收益增厚或并不明顯。
“階段性收緊IPO對新股的數量肯定是有影響的,單位時間內發行的新股個數會降低,并且由于監管層對破發新股減持的限制,所以部分新股的發行價格有可能會下調,新股偏向于不發那么貴。所以往后一方面是新股發行數量減少,供給減少,另一方面部分發行人存在價格下修的動機,此外市場行情有利于新股的炒作,近期新股的漲幅會比較不錯。”華南一家中型機構資深投資總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不過,該投資總監也坦言,“打新收益分為兩部分,主要是上市新股的數量,乘以平均漲幅,所以綜合來看,我們覺得整體收益變化不會特別大,可能和之前是差不多的?!?/p>
玄甲金融CEO林佳義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短期供需上,由于新股供應減少,而炒新資金減少優于前者,導致新股漲幅有所提升,單個個股收益短期提升。但新股供給減少,導致新股套利數量減少。兩者相乘,整體提升不大。”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