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但人民幣國際化仍呈現穩步推進態勢。
近日,中國央行發布《2023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24.5萬億元,同比增長20%,在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占比達57%,其中實收12.0萬億元,實付12.4萬億元。
經常項目下,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6.3萬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貨物貿易收付金額4.8萬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下收付金額1.5萬億元。
資本項目下,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18.2萬億元,同比增長15%。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貨物貿易、直接投資項下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比重分別為23%和70%,同比分別提高6.7個和6.6個百分點,創下近年以來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的占比悄然攀升。
8月23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最新的人民幣月度報告和數據統計顯示,7月份,在基于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躍貨幣的位置,占比達到3.06%。創下人民幣有紀錄以來第二次在單月全球支付占比中超過3%。
一位股份制銀行跨境業務部門人士指出,可以預見的是,人民幣在眾多新興市場國家的跨境貿易投資結算規模仍在穩步增加。在東南亞國家地區,人民幣的普及度與使用范疇正在加深,在拉美、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國家地區,越來越多銀行開始嘗試接入CIPS系統以設立人民幣業務,滿足當地企業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貿易的各種金融需求。
在他看來,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加之各國對美國將美元“武器化”的擔憂,人民幣國際化將持續受益于更多國家積極開展跨境貿易投資本幣結算,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經常項下人民幣結算“突飛猛進”
一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主要受到資本項推動,即越來越多海外投資機構使用人民幣配置中國境內金融資產。
如今,經常項正在“迎頭趕上”。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經常項目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同比增長37%,高于資本項目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的15%同比增幅。
這背后,一是相關部門正積極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便利化,比如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完善外匯衍生品和跨境人民幣業務,進一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更好滿足外貿企業匯率避險和跨境人民幣結算需求,此舉助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節節攀升。
二是在越來越多國家推進跨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大趨勢下,海外企業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需求也在持續升溫。
前述股份制銀行跨境業務部門人士告訴記者,為了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目前他們一面結合某些重點企業的外貿業務收支狀況與資金周轉需要,提供定制化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產品,一面則與海外銀行積極合作,向更多海外企業推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
在他看來,當前東南亞國家地區企業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接受度相對偏高,因為人民幣在這些國家地區具有較高普及度與廣泛使用范疇。南美、非洲等地區的當地銀行也在積極運作開設人民幣賬戶服務,當地企業開始使用人民幣開展對華貿易結算,逐步接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這項新興金融服務。
記者獲悉,在跨境電商領域,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同樣如火如荼。
一位空中云匯Airwallex人士向記者透露,在他們每年處理的逾500億美元交易里,約40%是幫助中國企業海外賬戶接收來自海外下游企業與終端消費者的貨款,其中大部分是通過跨境人民幣合作渠道完成資金合規入境與下發。
在他看來,越來越多海外企業也注意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有著三大好處,一是有效降低二次換匯所帶來的匯率風險,二是跨境資金收付到賬效率進一步提升,三是可以加深與中國企業的跨境業務合作,抓住新的商機。
記者多方了解到,在一些美元流動性相對緊缺的新興市場國家,當地企業也樂于使用人民幣與中國企業開展跨境貿易結算。比如部分拉美國家規定進口企業需等待半年時間,才能憑借進口合同將本幣兌換成美元用于支付進口貨款,不但導致當地企業外貿業務發展受限,也令國內出口企業外貿收款周期被大幅拉長。因此,這些新興市場國家進口企業對用人民幣結算的意愿與日俱增,因為此舉不但可以加快跨境貿易資金結算效率,還能提高商品貿易頻率,帶動自身業務更快更好發展。
這背后,也得益于人民幣外匯避險衍生品工具的日益豐富。如今,眾多銀行海外分支機構能提供遠期結售匯、人民幣外匯期權、人民幣外匯掉期、新興市場貨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等外匯衍生品,幫助海外企業更好地規避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吸引他們持有人民幣意愿進一步增加。加之近期港股人民幣柜臺交易開通拓寬了海外離岸人民幣的投資獲利渠道,令海外企業更有興趣留存更多離岸人民幣開展貿易結算。
海外資本配置人民幣資產熱情不減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海外投資機構使用人民幣配置中國金融資產的熱情不減,帶動資本項下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達到18.2萬億元。
究其原因,是在全球經濟復蘇相對乏力的情況下,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不斷增強。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債券、貸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資產余額合計約10萬億元。
在境外離岸市場,隨著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供給增加,海外投資機構使用離岸人民幣開展各類金融活動的金額同樣水漲船高。
數據顯示,今年1-6月,離岸人民幣債券(不含同業存單)發行量同比增長34%,6月末香港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9%,帶動境外離岸人民幣在金融領域的使用范疇進一步擴大。
一位新興市場基金負責人向記者直言,盡管上半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但不少國家央行與主權財富基金使用人民幣配置中國資產的額度仍然逆勢增加。這背后,一是上半年人民幣波動性與累計跌幅低于日元等主要貨幣,呈現一定的避險貨幣屬性,吸引他們在資產配置方面持續調高人民幣資產比重,二是即便中美利差倒掛幅度持續擴大,但考慮到美國日益將美元“武器化”,加之西方國家將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作為金融制裁手段,越來越多新興市場國家央行紛紛加快外匯儲備資產配置多元化的步伐,對儲備更多人民幣與增加人民幣資產額度的需求持續升溫。
在他看來,隨著下半年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復蘇,越來越多海外資本會重返中國金融市場加大人民幣資產配置,帶動資本項下人民幣收付金額持續較快增加。這背后,是越來越多全球資管機構都意識到,在國際形勢驟變、通脹壓力依舊高企、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級的情況下,分散化投資仍是降低投資組合整體風險的最佳方式。
(記者 陳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