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漲出新高!平均票價42.7元!看電影成“輕奢”了嗎?

    8月22日,七夕檔票房破2億元,暑期檔破190億元,突破2019年的177.7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最熱暑期檔來襲。但高漲的票房背后,一個問題也不容回避:票價一路上漲。

    “在廣東IMAX 70元一張,加6塊手續費,這個暑期都沒怎么見過二三十的電影票”“北京朝陽,買的都六七十一張,一家5口人看一場電影花掉400多元,真的好貴”“杭州現在普通影院普通位置隨便點開都是40+”……在網上,對票價貴的吐槽不少。

    社交平臺上,觀眾吐槽數不勝數

    據貓眼數據顯示,2023年平均票價達42.7元,為2017年以來的最高值。此外,對比歷年數據,電影票價總體呈上漲態勢,且自2021年進入40元區間后,連續三年票價有所上漲。

    這不禁讓人感嘆:難道以后電影要成“奢侈消費”了?

    電影票確實越來越貴了

    “為什么現在電影票這么貴?”近日,暑期檔電影票價的話題再次登上微博熱搜。許多觀眾表示,曾經常見的19.9元電影票在這個暑期幾乎絕跡。

    而這并不是第一次觀眾大規模吐槽電影票價貴——再往前追溯,2022年春節檔,也曾被網友稱為“最貴春節檔”,平均票價高達52.8元,漲幅達8%;大年初一電影平均票價為56.1元;一些一線城市的票價甚至達到了三位數。

    其實,近年來,每逢熱門檔期和熱門影片上映,對于電影票價的紛紛議論便不絕于耳,從實際數據來看,電影票價的確呈現上漲趨勢。據貓眼數據顯示,2023年平均票價達42.7元,為2017年以來的最高值。此外,記者還注意到,自2021年起,電影平均票價便步入40元的價格區間,整體呈現遞增趨勢。

    另外,相較二三四線城市,一線城市票價明顯較貴。繼2022年沖上50元大關后,2023年,一線城市平均票價達到51.9元,二三四線城市近兩年則漲至40元以上。

    截圖自燈塔專業版APP

    雖然平均票價已達到四五十元,但在實際購買過程中,不同影院、不同時段的票價差距也較大。以北京為例,搜索近期熱映電影《孤注一擲》在不同城區影院的票價,最高能達到81元起,最低僅需30元;同一影院的熱門時段價格比冷門時段亦高出不少。

    另外,一些影院的觀影區會劃分多個區域,以設定不同的票價,這也將票價拉得更高。一位消費者就提到,看電影如果想坐中心區域,需要花費70.9元。在她曬出的截圖中,即使是普通區域,票價也要50.9元。

    “區域座”也引發一些人的不滿,“以前只是分普通廳和VIP廳,現在連一個廳都要分區收費了,這是在向演唱會看齊嗎?”

    曾經常見的19.9元電影票為何不見了?

    平臺補不動,院線成本漲

    目前高昂的電影票價,讓眾人不禁懷念起花個9塊9就能看場電影的美好日子。

    為何票價會從曾經的9.9元,漲到常見的19.9元,再上漲至如今的四五十元?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網絡平臺補貼的減少是原因之一。

    據了解,電影票價包括最低發行價、影院溢價、服務費等部分。在片方明確發行價后,各個影院在不低于發行價的基礎上,根據運營成本、觀影人次、票房走勢、周邊競爭影院票價等市場因素,機動調整形成最終票價。

    曾經,由于互聯網資本大舉進入電影市場,各大票務平臺開啟了瘋狂的票補時代。深受觀眾喜愛的低至9.9元的電影票就由此產生。而這種促銷手段帶來的巨額成本自然需要各大票務平臺自身來承擔。因此,這種一味“出血”并不可能維持太久。

    到了2015年,票補競爭進入到白熱化階段。當時,時任微影時代CEO的林寧曾表示,全年各方累計砸入了40億元票補。

    終于,激烈競爭之后,各大票務平臺集體叫停了這種毫無節制的大出血式票補——2018年春節檔,各大片方聯合提出,限制“票補”力度,全國影院票價不得低于19.9元。

    同年,有消息稱,有關部門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線上票補。自此,票價逐步回歸正常。

    而到了今年的暑期檔,很多網友紛紛表示根本看不到票補優惠,對此,凱擘影城中國區經理薛子聰表示,“一部片的票補最多補到票房的3%左右”,且與以往“廣撒網”的形式不同的是,這些票補優惠基本集中在了新片上映的首周以及點映場次,票補也更加精準投放給了高頻消費用戶以及平臺的會員。

    而除了票補減少,在魏鵬舉看來,近年來,電影票價的上漲還受到成本因素的影響,“就片方而言,制片成本高企;就影院而言,需要彌補此前的損失,以及承擔人工、房租等直接成本。”

    此外,服務費的加入,也直接推高了電影票價。有記者采訪多位北京影迷了解到,目前電影票服務費在5元-21元之間,其中21元的服務費為某影院VIP廳。

    影院負責人曾盼表示,服務費為院線方、票務平臺收取。“院線收取的服務費,分為硬件服務和軟服務,前者為設備維護、售票系統管理等費用,后者則體現在影廳環境維護、秩序管理等方面?!笔聦嵣希糠甏汗?、情人節這類檔期,員工的工資成本也會提升,這也是熱門檔期票價上浮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時,此前有業內人士透露,很多縣級以下影院不守規矩,除服務費外還加收技術服務等費用,這部分費用不參與分賬,同樣是推高票價的重要因素。

    另外,部分影片最低發行價偏高、影片時長增加致使排片場次減少,亦迫使影院提高單場票價來對沖影響。

    最重要的是讓電影“值回票價”

    雖然電影票價上漲,但過去幾年影視行業并不景氣。即便拋開疫情因素,從長期看它也談不上一個“躺賺”的行業。

    比如,知名影視公司華誼兄弟2018年至2020年,三年間,虧損總額高達61.95億元。

    2022年,21家上市影視公司8家盈利、13家虧損,光線傳媒、博納影業、華誼兄弟等無一例外。當然,隨著今年影視行業復蘇,不少公司的業績開始恢復,但離“賺得盆滿缽滿”顯然還很遠。

    這也導致一個悖論:票價漲了,觀眾不滿意,影視公司似乎也沒有賺多少。

    但仔細想想,人們在乎的完全是票價嗎?未必。

    觀眾對于好內容的需求從未降溫。他們并不介意為內容買單,關鍵是要感到“值”——我花了幾十塊錢,坐在那兩小時,到底能否“值回票價”?

    從事電影發行的黃燦指出,大體上看,上座率和票價是一種反比的關系,二者不可兼得,需要發行方與院線在中間找到平衡點,實現收益的最大化。但這種反比關系也不是絕對的,對于高口碑、大制作的部分影片,價格上浮10%-15%左右并不會影響觀眾購票欲望,甚至還會主動選擇IMAX等觀影效果更好但價格略高的場次。

    或許,這也正是影視行業最該聽取的觀眾心聲:不在于那5元、10元的價格浮動,而是這電影票花得到底值不值?畢竟,早在1994年,《新少林五祖》的票價就達到了12元,成龍的《紅番區》更是達到了20元到30元,雙人情侶座甚至達到120元。

    正如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李建強所分析的,電影票價是電影產品的性能值與價格值的體現,因此決定票價的不應僅僅是供求關系,而更應是電影的價值,“調動一切相關元素、資源和場景,讓觀眾在電影鑒賞過程中獲得感同身受、不虛此行的確切感受,就成為彌合價格和市場、消費與體驗之間縫隙的最重要、最為關鍵的要素?!?/p>

    來源:海報新聞

    責任編輯:李賽男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