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島行”活動、中國·山東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北大清華學子暑假實訓營、“青島工匠日”活動接踵舉行,博士與城市“相親”,“最強大腦”角逐,名校學子揚帆,“大城工匠”輩出。一時間,人才“活水”激蕩起城市高質量發展熱潮。
第十屆“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島行”活動啟動。
“人身之所重者,元氣也;國家之所重者,人才也?!?/p>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與之相呼應,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此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提出要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疤岣呷瞬抛灾髋囵B質量和能力,加快引進高端人才?!?/p>
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科技、創新、教育的車輪,驅動著高端人才漸成城市和企業“剛需”。
那么,作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塔尖舞者”如何舞出產業之姿、舞出城市之美?
創新和未來
觀察一座城市創新活力和高端人才創造力,高新技術企業是最直觀的窗口。
作為上海市的一個區,楊浦區擁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區7家,占上海的一半;擁有8000余家科技企業,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23家,擁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8家,總量居上海中心城區第一。美團、嗶哩嗶哩、字節跳動等眾多數字經濟龍頭企業集聚楊浦,優刻得、聲網、商米科技等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企業扎根楊浦,實現從“工業楊浦”到“創新楊浦”的華麗轉身。
以下這組數據就能揭開謎底:楊浦區目前擁有“兩院”院士66人,占全市的1/3,目前擁有海外高層次人才達1637人,擁有上海1/3的研究生、1/5的本科生。
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已經和楊浦的發展融合共生、同頻共振。
長沙先進計算產業鏈認定高層次人才289人,汽車產業鏈認定128人,工程機械領域認定125人……長沙市高端人才廣泛分布在各條重點產業鏈上,共同見證“工程機械之都”走向世界。
青島也不例外。截至2022年末,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7050家,約占山東省1/4;高新技術企業數量6680家,約占山東省1/4;上市高企43家。青島,正瞄準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800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7300家的目標進發。截至2022年底,青島市人才總量突破265萬人,其中駐青院士占全省60%,國家級人才工程數量、在青博士、博士后數量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認為,即將到來的科技革命、不可阻擋的復興進程、不可避免的大國競爭,對創新型人才的規模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創新型人才能夠引領未來。
高端人才正是科技創新的引領者、新興產業的開拓者、高難技能的操作者。
創新無止境,人才總短缺。在第十屆“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島行”活動中,眾多名校、名所、名企、名院紛紛組團前來搶才,中國海洋大學需求300名博士充實教師科研博士后崗位,山東科技大學200多個博士后、高校教師崗位翹首以待,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招聘100名博士提升研發水平,青島艾諾儀器有限公司亟需16名碩博人才增強技術創新力量……HR紛紛主動出擊,站著搶才,轉圈邀才,主動求才,顯示出對高端人才的渴求和期待。
第十屆“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島行”活動交流洽談。
青島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夢夢曾表示,生物醫學領域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旺盛,特別是對生物醫學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進,迫切需要對青島市生物醫藥人才需求的數量、層次、結構等逐項進行專題研究,鼓勵指導青島市高等院校發展生物醫藥領域相關專業并給予經費支持。
激活“塔尖效應”
如果產業按照鏈式思維發展,龍頭企業就是“鏈長”;如果人才隊伍是“金字塔”型結構,高端人才就是“塔尖”。
近年來,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我國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各大城市超前布局區塊鏈、太赫茲、量子通信等未來產業鏈,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競相布局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
深圳早在2017年就開始規劃建設十大未來產業聚集區,重點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前沿技術創新;上海于2020年5月正式施行《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目標直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都提出要堅持以布局新賽道塑造未來競爭優勢,明確到2025年,將培育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集群、10個以上產業地標,推動現代產業體系邁入全球價值鏈高端。
2023年中國·山東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決賽
打破“卡脖子”、開辟“新賽道”,“塔尖”人才成為做強補齊全產業鏈“頭部經濟”、創新鏈“尖端科技”的關鍵一環。
當前,青島市重點打造“六個城市”,聚焦24條重點產業鏈,無論是現代產業先行城市、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還是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還是每一條產業鏈,都迫切需要構建聯絡海內外高端人才的全球引才網絡體系,對接國際標準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為此,青島市在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中,將頂尖人才、高層次人才、“未來之星”、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計劃列入高端引領體系框架中。
同時,青島市緊扣24條產業鏈,聚焦“補鏈”“強鏈”“延鏈”,強化對頭部企業和領辦人激勵政策。比如:對頭部企業按需定制人才政策,將政策的制定權、話語權交給企業,從源頭上解決人才政策與項目落地、企業發展“脫節”問題。對促進產業配套完善、補齊產業鏈“斷點”的項目領辦人,實施“補鏈”獎勵,按項目落地實繳注冊資本最高給予400萬元獎勵。誰是頭部企業、誰在“補鏈”、誰是企業急需人才,由產業鏈“鏈長”、“鏈上”企業說了算。
第一屆山東省職業技能大賽金牌獲獎代表
只有瞄準產業鏈、找到人才鏈、做強關鍵鏈,鏈鏈相通,環環相扣,方能激活“塔尖效應”。
毋庸置疑,高能級產業龍頭企業和高水平研發平臺是引聚“高人”的重要載體。與深圳、杭州等民營龍頭企業相比,青島民營龍頭企業存在體量不大、延鏈補鏈活力不足等問題,百強民營企業少數屬于十大新興產業鏈,尤其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發揮牽引集聚作用。民營企業突破性發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舍得珍珠換瑪瑙”
前不久舉行的2023太湖人才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車首席科學家、湖南大學無錫智能控制研究院院長丁榮軍團隊獲頒“太湖人才計劃”頂尖人才團隊獎,并獲得無錫市給予的1億元科研“經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緊接著,無錫再出大招,對新引進的集成電路頂尖人才團隊按“一事一議”給予最高1億元資金支持。
北大清華學子暑假實訓營來青參觀交流。
人們喜歡用“舍得珍珠換瑪瑙”來比喻人才的投入產出。說白了,就是“引進一個高端人才、帶來一個創業團隊、培育一個新興產業、打造一個創新集群”鏈式效應。
在青島市1500萬元的股權投資和1000萬元“人才貸”政策資金支持下,青島能蜂電氣有限公司步入發展快車道,已發展成為國內用戶數量第一、增速最快的用戶側儲能設備公司,年產值超8億元,成功獲評青島市氫能與儲能產業鏈“鏈主”企業,公司創始人王建偉博士也被評為“青島市產業領軍人才”。
青島市對于設立國家級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的給予50萬元資助,設立省、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給予20萬元資助;對博士后站、基地考核優秀的另外給予30萬元資助;對于博士后站、基地給予最高5萬元科研資助。目前,青島市博士后科研成果落地轉化350項,累計創造產值超60億元。
青島以市政府名義“頂格”出臺《關于弘揚工匠精神 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見》,對引進和自主培養的國家級、省級高層次技能領軍人才給予一次性20萬元-200萬元補貼和獎勵等。目前,全市已有166.22萬名技能人才、58.15萬名高技能人才、19個國家級技能人才工作平臺,年均涌現應用型職工創新成果5000余項,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逾3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高教力量強、擁有名校的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大學的“高端人才聚寶盆”作用日益凸顯。
合肥市1969年“砸鍋賣鐵”引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不僅讓合肥聲名在外,更帶來了智能語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車等高新產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子創立的科大訊飛作為國內智能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總市值超過1600億。2020年,合肥GDP首破萬億元大關。
雖然,山東省在高校教育“強筋健骨”方面略失先機,但已經迎頭趕上。“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共投入資金200多億元、提供土地1萬多畝支持高等教育發展。城市和高校合作創新引進高端人才,頂尖人才的成功引進為學校學科建設和青島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了重要支撐。
比如,青島市聚焦校地協同聯動,不斷織密城市引才網絡,已與135所海內外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合作機制,建成21家招才引智工作站和2家境外人才智力聯絡站,作為青島城市引才“合伙人”,大力宣傳青島城市環境和人才政策,為青島市推薦引進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有力支持了青島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又如,青島大學在引進主攻芯片材料方向的張子旸教授時,因張子旸教授是青島市基于他所創辦的企業引進的,將其人事關系落戶在了青島大學,使他可以邊教學邊搞科研,解決了高端領軍人才“企業養不住、高校養不起”的問題。目前,張子旸的5G超快激光器芯片項目首家入駐上合半導體智慧科技城,園區初步形成了涵蓋芯片晶圓襯底、外延片、芯片設計、封測晶圓設備的半導體產業鏈。
構建“閉環生態”
復旦大學博士創業團隊研發消殺機器人及云端消毒管理系統、臺灣芯片研發專家廖介偉“三維建模LIDAR和自動駕駛芯片”項目、山東省首個文創類泰山產業創業領軍人才項目……作為青島打造的離岸“滬上飛地”,“上合—上海創業港”建立高端裝備制造、金融、生物醫藥、文化創意、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6個產業類別300余人的專家庫,吸引了來自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專家入駐。
北大清華學子暑假實訓營來青參觀交流。
相較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青島在區位優勢、產業鏈層、頂級要素等方面存在弱項,導致部分高端產業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為此,青島市突破地區人才招引“天花板”,在重點區域、城市、高校、院所布局“人才飛地”,嫁接高端智力要素。通過人才政策“同城認定”、產業政策“同等獎補”、企業政策“讓利跟進”等措施,實現項目孵化在“飛地”、產業化在本地,研發在“飛地”、生產在本地,投入在“飛地”、效益在本地。目前,已設立“人才飛地”4家,集聚高端人才45人、孵化項目90余個、導入落地企業34家。
為充分發揮柔性引才對城市發展的支撐作用,青島還專門出臺了《關于支持柔性引進人才的若干措施》,明確柔性引進的頂尖人才、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人選等高層次人才,連續3年按照其上年度在青納稅的勞動報酬的30%給予獎勵,上不封頂。目前,青島已累計柔性引進97名院士,為青島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智力資源。
的確,要讓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創新鏈環環相扣、鏈鏈相接,政府和企業學會“穿針引線”,做好引育留用的“服務鏈”“政務鏈”,構建城市人才發展閉環生態,實現人口與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榮。
如何穿針引線?就要因才施用,用高端人才攻克技術難點,用頂尖人才解決創新痛點,讓各類人才收獲實實在在的成就感,進而持續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
青島市聚焦產業培育和企業發展所需,積極推行“菜單式”人才工作新模式,人才政策制定從“政府端菜”轉向“企業點單”,不斷提升人才工作與產業培育、企業發展的“適配度”,推動人才、產業資源優勢向創新發展優勢加快轉化。
青島市對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的“鏈主”企業和高端人才項目實行“一事一辦”,不看頭銜、不看稱號,契合企業需求“量身定制”政策,實現對產業發展的靶向支持。先后圍繞建設中國“藍色藥庫”、國家智能家電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先進制造業中心定制專屬政策20余個,引進高端產業人才40余名,解決關鍵核心技術20余項。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首次實行高級職稱申報舉薦制,138名技術骨干直升高工。
青島市堅持引領驅動,實施產業領軍人才計劃,每年遴選60名能夠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的領軍人才進行重點培育,給予津貼和1000萬元股權投資,打造引領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注重后備培養,每年遴選50名有望入選院士、國家、省級人才工程的“未來之星”。實施以賽引才,注重選拔新銳人才,圍繞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產業舉辦“新銳青島·創新創業大賽”,每年遴選100個左右潛力大、后勁足、前景好的創業項目優先支持,鞏固支撐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此外,青島市人社部門始終聚焦高層次人才“稅學醫房”等關鍵小事,配備上千名服務專員隊伍,實行一條熱線聯系、“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切實提高人才的獲得感和滿意度。2023年1-5月份,全市為353位高層次人才辦理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同比增長111.4%。在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公安局等17部門的大力配合下,年均提供“一站式”高層次人才服務達6000余件次。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封滿樓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