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青島獨特城市風貌,綠色低碳一直是這座城市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發展基調。
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城市產業的高歌猛進。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城市賽道上,青島已經躋身“優等生”行列。在《中國凈零碳城市發展報告(2022)》中,深圳、北京、青島位列前三甲;在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碳中和”中國城市進展報告2021》中,青島在“綠色60”綜合得分中位列前十;在由中國環境科學院等專家領銜的城市碳達峰碳中和指數研究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城市碳達峰碳中和指數(2020-2021)摘要報告》中,青島在110個城市中排名第7。
正是因為將綠色低碳擺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位置,為城市發展增“綠”聚“能”,青島才能在新發展階段實現全面綠色轉型,“青青之島”才會始終綠意盎然。
向海洋“要水喝”
每天生產23萬立方米淡化海水
保護健康水環境、有效利用水資源是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議題。
青島是全國最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9。多年來,青島通過引黃濟青、南水北調工程來解決用水短缺問題,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用水量不斷攀升。在此背景下,青島將目光瞄準身邊的豐富海水資源。向浩瀚的海洋要淡水,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成為青島解決淡水資源緊缺問題的方向之一。
2009年,由西班牙和中國企業共同投資的百發公司成立。2014年,西班牙公司撤資退出后,青島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由中外合資轉為國有。通過全方位攻關、改造、升級,百發海水淡化項目實現海水淡化產水量提升近十倍,并實現了海淡水直接并入青島市政管網與自來水摻混供水的歷史性突破。目前,該項目是全國唯一一個實現滿負荷運行的10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是全國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項目、全國運營最為良好的海淡示范項目。
百發海水淡化廠的成功運行,開創了青島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的先河,極大帶動了青島以及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近年來,青島加快推進海水淡化(礦化)項目建設,積極謀劃城市戰略水源,科學規劃海水淡化(礦化)項目產能、建設與管理工作,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市海水淡化(礦化)產能達到每天60萬立方米。目前,青島市海水淡化能力已達到每天23萬立方米,居全國領先水平。
同時,青島市集中再生水利用設施不斷完善,現已配套建設了8座集中再生水處理設施,敷設再生水主干管道280多公里。單體再生水利用設施逐年增多,有關企業和居民小區共建設了單體再生水利用設施78座,處理回用能力約每天11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逐年擴大,目前,再生水利用量已達到每天40余萬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為35.3%。
“造水”的同時,更要節水。青島市加大節水技術改造力度,實現了產業結構向節水環保型的轉變。目前,有關企業單位共投資2億多元,完成節水技改項目3000多個,形成了年節水1億立方米的能力,節水型衛生器具普及率達到100%,工業取水量下降至30%。到2020年,力爭市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GDP)用水量低于5.06立方米/萬元,工業用水重復率達到92%以上。
在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上,青島市加大供水管網、二次供水設施更新改造力度,新建和更新城市輸配水管道800公里,改造居民二次供水設施378處,完成居民一戶一表改造111.3萬萬戶,取消居民二次供水水價,實現了同城、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的“五同”管理模式,走在全國前列。
打造高端化工“綠色工廠”
交出“無廢城市”成績單
在青島,有一批綠色高端化工的“樣板間”,賽輪集團便是其中之一。
在“雙碳”目標下,謀求更節能、更綠色、更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方式,是賽輪集團努力的方向。在賽輪集團,以“液體黃金”輪胎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成果的突破,掀起了一場“綠意”盎然的變革。
依托世界首創“化學煉膠”技術,賽輪集團成功開發了新一代低碳綠色輪胎,在原材料選用、生產制造、產品使用和循環再利用等環節取得關鍵技術突破,“液體黃金”轎車輪胎達到歐盟標簽法規最高等級AA級,是目前國內唯一達到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標簽分級標準》AAA級的產品。數據顯示,以商用車為例,一輛使用“液體黃金”輪胎的卡客車每行駛100公里,可節油2-7升。一輛卡客車行駛20萬公里,則最低可節油4000升,從而減少10.6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同時,賽輪集團通過可再生原材料替代、橡膠新材料應用、“橡鏈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和節能環保工藝,實現工廠制造端能耗降低36%以上。
今年6月1日,山東省工業廳發布2021年度山東省綠色化技改十大優秀案例,賽輪集團“輪胎智能工廠綠色化技改項目”入選;6月15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2022年省級綠色工廠名單,賽輪集團入圍省級綠色工廠。
青島工業門類齊全、制造業基礎雄厚,這無疑給碳達峰、碳中和帶來挑戰。然而,另一方面,豐富的產業場景正是青島“雙碳”戰略落地的天然“試驗場”。“雙碳”目標推進與實體經濟振興同頻共振,是青島經濟提質領跑的關鍵。
在工業領域,青島市于2022年底啟動《青島市工業領域碳達峰方案》編制,探索工業節能降碳路徑,為“雙碳”戰略實施奠定基礎。源頭管控方面,制定了輪胎行業低效落后產能退出“三個清單”,指導推進輪胎制造企業實施密煉、硫化設備改造,督促近百家企業完成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從源頭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循環化改造方面,在前期完成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化改造并通過國家驗收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萊西經濟開發區等4個省級以上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有力支持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建設。
同時,青島還高標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成立以市長為組長、各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強化頂層設計,從“無廢城市”建設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入手,圍繞8個方面提出了30項措施,確定了60項“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有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自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青島市持續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方面,交出的漂亮成績單:新增8家省級綠色工廠,12家企業、11款產品入選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3家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名單。
中德生態園的“低碳密碼”
為城市達成“雙碳”目標尋求路徑
走進青島中德生態園,這里的房屋很“神奇”,冬季供熱不耗煤,夏季制冷不耗電,在保證20℃-26℃體感舒適度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碳排放;這里的道路會“喝水”,夏季大雨路面沒有積水,更不會出現城市內澇,有的路面還是“瞬干模式”。
2010年7月,在時任中德兩國總理的共同見證下,中德生態園簽約落地青島。中德生態園以生態標準規劃,以低碳理念開發,以綠色技術建造。
作為我國首個國際合作生態園區,中德生態園借鑒德國生態園區建設先進經驗,以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三生三美”為主線,圍繞生態標準的制定和應用、低碳產業的配置和發展、生態園區的建設與推廣等領域,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力爭率先打造零碳試驗區、碳中和燈塔基地,形成產城融合型低碳園區建設模式,摸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低碳密碼”:
——全面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綜合運用10余項海綿城市技術建設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3平方公里,打造山王河濕地公園、市民休閑空間、富源二號路等海綿城市示范樣板。
——100%推行綠色建筑,已累計建設768萬平方米綠色建筑,其中民用建筑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比例100%,工業建筑嚴格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積極推行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
——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給體系,重點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園區是青島首個“非煤化”試點區域之一。山東省首例泛能網聯網運行,建設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監控中心,入選國家電網重大科技課題示范項目。
同時,青島中德生態園在招商項目引進時堅持“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做到“三不要”: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不要、達不到生態指標體系的不要、不是綠色產業的不要,初步形成智能制造、集成電路、基因科技等引領性產業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集團首席科學家謝克昌院士評價:“中德生態園為能源革命促進能源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了范例”。
中德生態園充分利用創新與科技的力量,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尋求真實可行的路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的漸進過程。在推進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青島將在更多領域摸索出更多減碳密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