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之美,美在鄉風民風,美在文化生活。青島市即墨區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以樹立新風尚、培育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為目標,發力理論宣講、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移風易俗、文化惠民等領域,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動能。
文化振興文藝活動
日前,即墨區移風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于瑤彬,正通過手機微信視頻進行宣講,他的宣講課程結合鎮域特色,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三農”相關內容作為宣講重點。電話另一端,20余名村民正在認真聆聽,他們有的在田間地頭,有的在溫室大棚……通過“云課堂”共同學習。
文化振興文藝活動
近年來,即墨區創新理論宣講方式方法,開設理論宣講“云課堂”,利用網絡平臺,以直播、錄播的形式面向基層黨員開展宣講。打造“即宣即講”理論微宣講欄目,以即墨新聞交通廣播和鎮村“村村響”廣播為平臺,宣講員結合身邊人、身邊事,講述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節目每期受眾累計達30余萬人次,目前已播出33期,廣受黨員干部群眾好評。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理論宣講基地、“學習強國”線下互動空間等舉辦文藝宣講、科普知識宣講、紅色故事宣講等,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濃厚氛圍。
“張阿姨,您今天收拾得真漂亮,拍出照片一定好看!來,我們到這邊光線好的位置拍?!苯?,即墨區通濟街道的志愿者們敲開了轄區一戶困難群眾家中,免費為其拍攝了一組家庭照片,照片洗出后志愿者上門送到他們手中。為推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精細化、便民化,即墨區創新“敲門行動”志愿服務項目,形成“敲門醫生”“敲門攝影”“敲門援助”“敲門助老”“敲門宣講”“敲門走訪”六個類別,志愿者通過上門服務,給不同群體提供健康義診、應急救援、人文關懷等內容。
在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五有”標準全覆蓋基礎上,即墨區不斷延伸拓展,建成文明實踐基地12個,每個村莊建有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家庭站,涌現出溫泉街道“豐中調解室”、移風店鎮“傅祖聰”老黨員志愿服務工作室等多個特色品牌,打造群眾家門口的精神文明“加油站”。把志愿服務融入文明創建,建成1800余支群眾身邊的志愿服務隊伍,賦能鄉村振興,擦亮群眾幸福底色。深入推進婚俗、喪俗改革,打造即墨古城等各具特色的新時代結婚禮堂5處,連續舉辦5屆新時代文明實踐集體婚禮,平均每場婚禮為新人節約近3萬元,“喜事新辦、新事簡辦”的文明婚俗新風尚進一步形成。
中國音樂學院考級委員會甘肅考區竹笛考級專業輔導老師劉安然是鰲山衛街道山大路社區的一名居民,也是一名熱心的文化文藝志愿者,在街道組建了鰲山昌隆民樂藝術團后,又在社區組建了淡若清風樂隊。最近一段時間,他時常帶領大家參加街道、社區組織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樂器培訓、文藝演出、公益講座……忙碌中大家都感覺生活充實又豐富。
據了解,即墨區以“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為統領,組織各級各類文化活動超3萬場,惠及百姓近百萬人。采取專業文化團隊和民間業余文化團體相結合,社區、網格調演等形式,構建起多層次、全覆蓋的基層文化活動網絡,培育“最美陸港藍村人”“幸福古衛·活力鰲山”“百姓大舞臺”等眾多群眾性文化品牌。廣泛開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全民閱讀活動,把更多精彩的文藝演出、優秀的電影、戲曲、書刊、送到農民中間。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實習記者 毛梓軒 通訊員 杜梅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