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地球約70%面積的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不僅對人類生存具有重要意義,也日益成為全球合作的重要領域。
從輝煌燦爛的瑯琊文化一路走來,開放基因始終流淌在西海岸新區的血脈中,并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優勢所在、希望所在、潛力所在。近年來,西海岸新區深耕向海開放,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等,實施海洋領域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海洋經濟競爭與合作,打造海洋國際合作的青島樣板、山東實踐,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輸出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依港而興,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因海而生、依港而興,港口是西海岸新區的發展優勢之一。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3綠色與安全港口大會(第二屆北部灣綠色港口發展論壇)上,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獲評五星級“智慧港口”、五星級“綠色港口”,標志著該碼頭成為目前全國唯一一個智慧、綠色“雙五星”港口。
山東港口青島港碼頭(山東港口青島港供圖)
當前,自動化碼頭三期建設正加快推進,實現關鍵技術國產化,構建貫通港口氫能制、儲、運、加、用全鏈條,著力打造更智慧、更綠色、更高效的港口。
離開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來到山東港口青島港董家口港區,這里車船如織,各碼頭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月初,山東港口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第二座40萬噸級礦石泊位工程首個沉箱封頂。該工程是山東省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45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后,董家口港區的鐵礦石年接卸能力將提升至3000萬噸,為新區高質量發展蓄勢聚能。
走進毗鄰港區的董家口經濟區,一條條錯落有致的化工原料運輸管廊映入眼簾,脈動著高質量發展活力。目前,新區正以專業園區建設為突破口,實施“聚核聚鏈”行動,放大龍頭企業帶動效應,開展集群化招商,持續“擴鏈、強鏈”,壯大實體經濟。
在陸海統籌方面,新區也將積極推進董沂、董濰等疏港鐵路規劃建設。港口發展壯大,除了自身的停泊條件外,還需要發展腹地,而疏港鐵路的規劃建設正有助于新區實現快速集散貨物,真正打造沿黃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近年來,西海岸新區積極推進青島港加快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轉型升級的腳步,打造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青島港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別躍居全球第四、第五位,海鐵聯運箱量連續8年位居全國港口第一?!半p港口”發展能級不斷提升,外貿航線達到215條,與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通航貿易,成為國家大宗干散貨集散中心、國家重要的能源儲運中心、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以一港聯通世界,港口加速了全球各類發展資源在新區集聚、耦合,城市對外開放的格局和站位更加高遠。
建強平臺,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2.0版”
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要建強用好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
自貿試驗區是新時代改革開放試驗田,自貿試驗區建設是西海岸新區必須扛起的“國之重任”。
日前,青島中集普威新能源科技項目在青島自貿片區破土動工。項目推進過程中,片區在全省首推的“產業用地一件事+規劃審批告知承諾+標準圖冊”模式落地見效。在該模式下,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建設由原來平均100多個工作日壓縮到7個工作日。
近年來,西海岸新區積極探索青島自貿片區更高水平開放,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累計探索形成252個創新案例,9項試點創出全國經驗。根據商務部評估,青島自貿片區在全國67個自貿片區中處于第一梯隊。
今年,西海岸新區將深入實施“自貿2.0版”改革,推動制度創新擴容升級,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深化“區關港”聯動創新機制,爭取啟運港退稅等政策突破,加快推進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等試點任務,年內形成不少于30項含金量高的制度創新成果。同時,推動產業發展擴量升級,聚焦聚力發展現代海洋、國際貿易、航運物流、現代金融、先進制造等五大產業,加快建設智能家電、基因技術等四個千畝專業園區。
“自貿大潮”在黃海之濱澎湃激蕩,釋放出愈加強大的發展動力。
開放,一直是西海岸新區最為鮮明的特質。近年來,新區高質量建設國際合作園區平臺,放大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效應,中日韓消費專區電商體驗中心、青島跨境電商產業園、日韓服貿港投入運營,打造黃河流域“9+2”區域跨境電商進口商品供應鏈產業集群,在美國、俄羅斯、韓國、泰國等國家地區開設運營海外倉,跨境電商進口規模在全市占比超95%、在全省占比超70%。山東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落地全國首單電子倉單質押業務,累計現貨交易額突破800億元。高標準建設國際經濟合作園區,啟用青島日本、青島德國國際客廳,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總體規劃完成、封閉運作模式獲批,集聚了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家企業。
合作共贏,打造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
蔚藍大海,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經濟價值。當前,全球海洋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只有加強合作、同舟共濟,才能共創美好未來。
在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上,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聯合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和國際機構共同申辦的“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獲批,落戶西海岸新區,成為聯合國在全球范圍內首批批復的5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獲批的協作中心,西海岸新區成為我國首個深度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的地方政府。
今年,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在西海岸新區啟用,還將于9月底召開國際啟動大會,與海內外同仁一道,探討和推動“海洋十年”最新成果為可持續發展服務。
此外,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還于2022年牽頭申請并獲批了一項“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簡稱OSF)。這項計劃聯合了全球25個國家、34所科研機構和3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起。這是我國物理海洋學領域首個在聯合國框架下發起的全球性大科學計劃。
據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喬方利介紹, OSF大科學計劃將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大幅提升對海洋和氣候系統的認知水平,力爭彌補甚至消除海洋和氣候數值預測預報領域的時間盲區,從而對山東省的農業生產、水產養殖、海洋捕撈和遠洋航運等行業,發揮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以及OSF大科學計劃的成功獲批,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我國在海洋與氣候預報這一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和全球科技領導力的高度認可,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已從“跟跑”逐步走向了“領跑”。
未來,西海岸新區將高起點打造海洋國際合作新高地:加快建設“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實體化、專業化、特色化和國際化運作東亞海洋合作平臺,積極參與國際技術標準規則制定,研究推廣海洋綜合管理、生態保護修復等領域的解決方案,推動共建跨國藍色產業園,打造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創出山東省、青島市海洋綜合管理最佳實踐經驗。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范鎮 通訊員 李濤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