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一見·這場座談會,總書記強調三個“事關”

    芒種時節,一場聚焦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座談會召開。

    解剖麻雀為全局。這場座談會開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著眼的是全國生態、強國建設、民族賡續的宏闊視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

    三個“事關”,內涵豐富,意義深遠。

    事關我國生態安全

    荒漠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

    “三北”,我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內蒙古橫跨“三北”,其在荒漠化防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荒漠化綜合防治。在“三北”工程建設40周年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多次深入三北地區考察;強調傳承好塞罕壩精神;連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

    2021年全國兩會,總書記在談到要保護好內蒙古生態環境,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時,語重心長:“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币彩沁@次“下團組”,總書記叮囑內蒙古要“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把生態環境放在國家戰略的大格局下去掂量。

    翻看“三北”工程發展史,我們就能理解荒漠化綜合防治對全國生態安全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5.05%,每年風沙天數超80天,甚至在70年代末形成了一條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

    “三北”工程自1978年開啟,至今已進入六期工程建設階段,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3200萬公頃,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拿內蒙古來說,昔日“沙進人退”,如今是“北方防沙帶”主要組成部分,是三北地區乃至全國的“擋沙墻”。再看塞罕壩,用半個多世紀將“黃沙遮天日”的沙地“染”出濃濃的綠。

    這次在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考察時,總書記再次發出動員令: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把“三北”工程建設成為功能完備、牢不可破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

    事關強國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重要特征之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而荒漠化綜合防治開展得好壞,就是評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與否的重要標尺。

    沙進人退,往事唏噓。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回憶,為躲風沙,他曾搬家9次。

    荒漠化綜合防治,關乎強國建設。干不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打折扣,中國式現代化就受影響,強國建設就仍在路上。

    荒漠化綜合防治,底色是生態文明建設。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向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致賀信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說到生態文明建設,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個詞,“國之大者”。從黃沙漫天到漫山青綠,從霧霾天數到“藍天日記”……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大成效,背后是大決心。

    “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以赴加強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痹?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用3個“全力以赴”,表明中國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

    事關強國建設的每個舉措,中國都全力以赴,都走自己的路。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證明,黨中央關于防沙治沙特別是“三北”等工程建設的決策是非常正確、極富遠見的,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長江浩蕩,黃河奔涌,一部中華文明史未曾斷流。

    不滅的火種更珍貴。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肩頭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座談會前的考察首站,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要求當地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烏梁素海曾為城鎮污水、工業廢水、農田退水所污染,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近年通過全流域、全要素綜合治理,流域生態環境才得到改善。

    再到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總書記強調,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國營新華林場在1960年建場前,地貌以沙丘、荒灘、鹽堿地為主,植被稀疏。1978年起,林場大力治理耕地鹽堿化造成的土地沙化問題,目前林場森林覆蓋率已達65%。

    永續發展,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同場合,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

    “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p>

    “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

    …………

    理念形成于長期的實踐。

    在福建工作期間,一次赴平潭調研,途經一個村子時,習近平同志跟隨行同志談起一段歷史:乾隆年間,當地發生了“一夜沙埋十八村”的慘劇?!拔覀儜撛谶@里建立一個生態環保的反面教育基地,讓子孫后代都明白生態保護就是我們的生命線。”習近平同志見微知著。

    理念從實踐中來,落點在制度施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荒漠化防治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國家沙漠公園發展規劃(2016—2025年)》《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等重大規劃相繼出臺。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國家。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在探索永續發展的道路上,步履鏗鏘。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李頡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