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從濟南市長清區一路東行,越過泰山山脈、魯山山脈、沂山山脈、魯東南山區,連綿跨越1500余座山峰,過諸城市到達青島市。齊長城青島段全部位于黃島區轄區內,沿線越過月季山(越界山)、背兒山、扎營山、小珠山等山峰,東至黃海海岸,在東于家河村入海。齊長城青島段全長56.077公里,現存長度總計32.994公里,遺產點22處,包括墻體19處、山險2處、烽火臺1處。
在楊家山里青島市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內,圍繞大下莊村發展建設楊家山里文化體驗廊道,將大下莊村區域內的齊長城遺址融入到鐵山街道鄉村振興發展中,串聯打造起“游長城古跡、賞春秋風光、品齊魯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研學、休閑娛樂新目的地。走進大下莊村,月季山上的齊長城,在花海間蜿蜒而過,山腳下,齊長城文化館展示講述著齊長城的古今故事。齊長城沿線,鄉村旅游正紅火,特色農業、民宿等助力鄉村振興風正好。
“擁抱”千年遺址
位于鐵山街道辦事處西5公里的大下莊村,北鄰齊長城遺址、鐵山水庫,南靠341國道,交通便利。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在鐵山街道得知,以大下莊村為中心的楊家山里文化體驗廊道,長度約20公里,廊道內涵蓋原鄉歷史文化線、紅色文旅體驗線、原鄉生態體驗線三條旅游線路,共同形成帶狀文化體驗廊道。
鐵山街道相關負責人趙慶妹告訴記者,鐵山街道堅持修復與保護相結合,對大下莊在內的齊長城遺址進行了全方位修復,并將其融入鐵山街道文化振興、產業發展格局中,使齊長城文化得到較好傳承,同時依托村內滑雪場、齊長城月季花海等旅游景點、櫻桃園等,村集體年收入過百萬元。如今,大下莊村每年可吸引游客20余萬人。村子先后獲得“青島市美麗鄉村”“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村”“市級鄉村振興政策集成改革試點示范村”“區級文明村莊”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為推動齊長城沿線文旅融合發展,青島積極推動齊長城的文化公園項目建設。依托小珠山北山段長城,規劃建設了小珠山核心展示園;依托東山村北山、鵓鴿(bó gē)山段長城、徐山段長城,建設東山-徐山長城展示帶。目前已成功打造了以青島齊長城百果園、青島珠山國家森林公園、鐵山街道后石溝村影視基地、楊家山里田園綜合體,以及月季山齊長城農業觀光與民俗體驗示范區為代表的“長城+”現代文旅創新融合區。
植根地域文化
在鐵山街道,大下莊村在內的8個村莊統稱為楊家山里,位于鐵橛山、越界山、睡牛山三山環抱的山谷丘陵地帶。2022年10月,入選全市十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楊家山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包括齊長城在內的多處文化遺址,也有著燦爛鮮活的傳統膠南民俗文化,膠南年畫、剪紙藝術、根雕與核桃雕藝術等傳承至今。
近年來,街道立足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布局建設文創中心、鄉村藝術創作基地、民俗手工作坊等,吸引藝術名家、手工匠人到此創作交流展示。當地還引入社會資本3000萬元,租賃村民閑置住宅50余處建設、運營民宿,打造“田園旅居”鄉宿品牌。
趙慶妹表示,大下莊村將楊家山里二村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為“山里驛站”,對規劃展館、田園會客廳進行功能提升,打造“田園共創學堂”,年培訓研學可達2萬人次。通過打造“尋味山里”鄉品品牌,當地形成了以尚臻酒業、秀蘭山莊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帶動櫻桃酒、薯干等25種農副產品全面起勢,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5%。
記者了解到,2023年下半年,當地計劃利用半年時間打造大下莊民俗街,建設一條涵蓋購物、美食、休閑、觀光、娛樂、游憩等項目的農旅融合體驗街。屆時,這里不僅僅是一條內容豐富的農村體驗類民俗街,更是展現楊家山里特色文化底蘊的長廊,同時還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新就業崗位,增加人們收入。
齊長城文化公園項目也提上了日程。記者得知,該項目旨在為旅客及居民提供游覽休閑運動場所,同時宣傳齊長城文化保護。通過挖掘長城文化,結合當地民俗文化以及流傳的民間傳說等,加上現有景點,利用藝術等方式打造出雅俗共賞、貼近大眾的齊長城文化公園。
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齊長城在黃島區越過鐵橛山、月季山、小珠山、鵓鴿山、徐山等200余座山峰,經過六汪鎮、鐵山街道、王臺街道、膠南街道、靈山衛街道、辛安街道、靈珠山街道、長江路街道。其中,鐵山街道境內齊長城全長約13759米,分為月季山段、葫蘆山段等5段,現存墻體連續性好、地表遺跡豐富。
近兩年,鐵山街道通過建設齊長城文化展示中心,宣傳齊長城文化保護成果,帶動文化旅游,促進文旅融合,串聯打造以“游長城古跡、賞春秋風光、品齊魯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研學、休閑娛樂新目的地。2022年,楊家山里片區游客數量達3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千萬元,戶均增收3萬余元。
走進大下莊村,占地3400畝的齊長城月季花谷地如其名,漫山的月季花開得熱烈。齊長城月季花谷的建設依托齊長城月季山段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集齊長城文化推介、研學教育和觀光采摘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生態園區。登上月季山,站在齊長城月季山東坡段旁,可以看到夯土筑造的長城自西向東沿山勢蜿蜒。長城墻體兩側,用石塊壘砌成矮墻起著加固保護的作用。
齊長城腳下,齊長城文化館建設面積約266平方米,布展面積414米。步入展廳,館內通過圖片、文字、視頻與文物相等結合的呈現形式,涵蓋齊長城的建造歷史、文化內涵、沿線主要段落,以及齊長城遺址的保護與修復等內容。通過豐富的展陳,歷史與時代在這里“相遇”,兩千多年的齊長城歷史仿佛凝結于此。在這里,人們得以撥開歷史的煙云,比較直觀和系統地見到齊長城的文化脈絡與整體風貌。
來源:山東商報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