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第19屆公眾科學日活動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第19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活動主題為“遇見科學,預見未來——探秘新中國海洋科學發源地”,吸引了4000余名家長及孩子們現場參與,開啟一場“奇妙海洋探秘之旅”。
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包含科普展廳、實驗室等12個板塊內容的現場展示,10余個海洋科技互動實驗,以及海洋湖沼知識有獎問答、線上科普報告、主題直播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第19屆公眾科學日活動
公眾可在研究所內參觀到中科院海洋所所史展館、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海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中心展廳、大洋巖石圈與地慢動力學實驗、海洋科學大型儀器設備區域中心、貝類養殖實驗室、水母養殖實驗室、海洋腐蝕與防護實驗室、海洋生物演化與環境適應實驗室,觀看深海地質考察成果及科學家精神專題展示。
現場活動還包含豐富的海洋科技互動實驗,《水母攝食觀察: 水母如何吃飯?》《赤潮也怕“吃土”》《一杯滄海: 杯子里的海洋酸化》《貝類幼蟲: 風火輪》《“吃”塑料的海洋微生物》《鯊魚卵:美人魚的錢包》《環節動物小頭蟲的生活史》《PTC包覆防腐技術現場包覆實驗》等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競相參與。
水母是如何吃飯的?實驗現場,工作人員指導孩子們用滴管將活體鹵蟲加入到培養缸中,觀察水母攝食方式和消化過程,進一步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過程。條紋斑竹鯊屬于卵生,它的卵有厚厚的卵鞘,整體呈布袋狀,十分美麗,被人賦予了一個浪漫的名字——美人魚的錢包。活動現場,公眾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深入了解了鯊魚卵和鯊魚的生活史。一杯滄海實驗現場,志愿者通過科學實驗模擬海洋酸化過程,讓公眾了解海洋酸化原理及危害,呼吁大家保護海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
赤潮怕“吃土”嗎?工作人員指導孩子們將藻液混勻,置于顯微鏡下觀察藻的形態,又在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改性粘土母液后將比色管搖勻,改性粘土與赤潮藻發生絮凝作用,絮體不斷沉降到底部,比色管中上層溶液由渾濁逐漸變清澈,現場觀眾直呼驚奇。通過實驗操作,人們直觀感受到了改性粘土對赤潮藻的高效去除過程,讓小朋友們感受到海洋環境治理的重要意義。
作為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海洋所今年新增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專題展區。展區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現了童第周、曾呈奎、毛漢禮、劉瑞玉等老一輩海洋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學術風范和科學精神,勉勵青年科技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勇攀科技高峰,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
本次活動中,海洋所研究員張國良通過山東藍色海洋教育科普艦隊“科普在線”青少年科學大講堂,以線上方式帶來科普報告《大洋板塊的新生與消亡》。優質的海水種質資源,不僅關于我們的胃,更是與國家糧食安全和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常見的大型經濟藻類如何進行種質創制?如何吃得既科學又美味?以《大海里的珍饈》為主題的科普直播吸引了眾多觀眾在線觀看。
公眾科學日是由中國科學院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舉辦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動,旨在展示科技創新成果,弘揚科學精神,營造科學氛圍,厚植科學文化,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和興趣。本屆公眾科學日活動,中科院海洋所將“高大上”的科學通過科普活動的形式“接地氣”,讓社會公眾了解海洋科技進展,體驗海洋科學魅力,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海洋科學的熱愛和對科技創新的熱情,用實際行動詮釋“讓科學走進公眾,讓公眾愛上科學”。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