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產業升級不能“一關了之”

    日前,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重點強調,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貪大求洋”,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這既是對時下一些錯誤片面思維的及時糾正,同時,也為全面認識傳統產業,正確處理“傳統”與“高新”的關系,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指明方向。

    對傳統產業的認識出現偏差,往往反映了某些地方較為簡單粗放的思維方式。特別是在“雙碳”目標加速實施的大背景下,傳統產業被貼上了“落后”“低端”“低效”的標簽,被很多地區忽視、遷出甚至強制關停。但是恰如各地曾經反復提及的“騰籠換鳥”,結果鳥籠空了,新鳥卻沒進來。應當明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涵義在于“可持續”,而“一關了之”的行為則是將長期任務短期化,其本質是發展理念不夠科學、不夠持續、不夠有預見性,過于短視,一味地貪大求洋,貪新厭舊,缺乏久久為功的底氣,沒有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政績觀出現了問題。

    最近幾年,中央反復強調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原因。從外部環境看,西方國家過度追求零和博弈,強行“脫鉤”“斷鏈”,威脅我國供應鏈安全;從內部看,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產業體系的基石,而傳統產業曾經支撐了中國制造大國的美名,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底氣和優勢所在。工信部有數據顯示,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八成,有著強大的規模效應。實體經濟穩不穩,傳統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轉型,事關國計民生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滿足,對防止產業空心化和緩解各地愈加凸顯的就業壓力,都發揮了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毋庸諱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是在半空中建造樓閣,傳統產業也能為新動能的培育提供重要基礎。在“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邁進的過程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必然要求。在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試驗上,各地涌現出很多優秀的樣本。以制造大省廣東為例,今年以來,廣東已連續發布推動食品工業提質升級、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文件,目標直指“世界級食品制造貿易高地”、“世界級先進紡織服裝產業強省”。從本地看,青島瞄準七大傳統產業,出臺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甄選有青島特色的紡織、紡織服裝服飾、食品制造、酒飲料精制茶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娛樂用品制造業等七個傳統產業,推動提質增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此可見,產業不存在高低優劣,唯有一直適應時代變化,靈活應對產業競爭加劇的現實,從依靠勞動力優勢轉型為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才能實現發展模式的更新換代。于地方政府而言,要堅持立足長遠,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給予傳統產業更多扶持,打通轉型的“痛點”“堵點”,夯實基礎,練好內功。同時,還要引導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融”,實現協同共進,良性互動。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評論員 尹文麗

    責任編輯:崔現香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