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青版財經小記者走進天后宮 學習民俗文化知識

    5月13日,青版財經小記者走進天后宮參觀青島市民俗博物館,了解媽祖的故事,參觀《梨園雙花頌——青島民間戲曲文化陳列》展、學習天干地支紀年法,可謂是收獲滿滿。

    小記者合影留念

    王老師講解閱讀寫作知識

    據悉,青島市民俗博物館隸屬于青島市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而青島天后宮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這里是一處集海洋文化、媽祖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也是青島前海風景線上一處極具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歷經五百余年風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彌足珍貴,堪稱青島歷史變遷的一個生動縮影。

    小記者觀看有500多年樹齡的銀杏樹

    小記者觀看建筑上精美的繪畫圖案

    工作人員楊易老師介紹道:“”在整個青島地區的古代建筑中,青島天后宮的建筑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筑物均為清水墻、小灰瓦,且經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院內山門兩側立有兩通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p>

    小記者了解記載天后宮歷史的石碑

    一進天后宮便是壯觀的戲樓,戲樓為歇山重檐式古建筑,長寬約12米,高11.6米,飛檐斗拱,鴟吻、脊獸均為綠琉璃,朱門紅柱,蔚為壯觀。正門上方鑲嵌黑底金字“慈云普被”牌匾。

    小記者觀看木版年畫展

    小記者觀看木版年畫展

    精美的木板年畫

    參觀天后宮不能不了解“天后”,天后又稱媽祖,民間流傳媽祖為福建莆田縣人,名為默娘,是宋朝人。她5歲能誦《觀音經》,學醫術、藥學,16歲開始開方采藥為人治病,并航海島嶼之間。林默娘羽化之后,常顯靈于海上,每有船員、漁民在海上遇險,便見她在云中出現,救人于危難??滴趸实垭贩鈰屪鏋椤疤旌蟆?。

    講解員楊易老師介紹了青島的柳腔和茂腔

    講解員楊易老師介紹了青島的柳腔和茂腔

    在《梨園雙花頌——青島民間戲曲文化陳列》上,講解員楊易老師介紹了青島的柳腔和茂腔,這兩個戲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除了在音樂、唱腔上有所不同外,它們在劇目、表演甚至演員等方面都是共同的,故又有“茂柳不分家”之說。

    小記者了解“六十甲子”

    小記者了解干支紀年法

    楊易老師專門介紹了天干地支紀年法:古人把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排列組合,以天干地支的首字組合“甲子”為第一年,以天干地支的尾字組合“癸亥”為第六十年,六十一循環,周而復始。因為“甲子”為第一年,故將此排列稱為六十甲子。因干支名稱錯綜復雜,又稱花甲子。人年滿六十稱“花甲之年”,由此而來。

    小記者積極舉手提問

    小記者采訪工作人員

    小記者采訪工作人員

    小記者采訪工作人員

    最后,小記者們采訪了講解員老師,青版教育的老師講解了閱讀寫作知識,這次活動讓小記者們體會到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責任編輯:李賽男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