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公募基金2022年經營業績起底:“10億”凈利俱樂部縮水

    隨著2022上市公司年報季進入尾聲,基金機構的經營情況也陸續浮出水面。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當前已有近40家上市機構披露了其參控股基金公司的年度經營情況。截至4月13日,已披露經營數據的基金公司平均實現營收23.68億元,凈利潤6.59億元,同比2021年的8.49億元下降22.8%。

    受2022年整體市場震蕩及股債輪動調整影響,基金公司年內的整體盈利能力和管理規模均出現下滑,同時各家公司2022年的成績單也出現了一定分化。

    記者注意到,仍有10家基金公司在2022年實現了營收凈利“雙增長”,其原因或與相關公司在固收類產品方面的戰略布局或競爭優勢有關。

    “10億俱樂部”減至11家

    考慮到龐大的規模市占率,頭部基金公司的業績與行業表現基本同頻。據統計,凈利潤在20億元以上的6家基金公司,除工銀瑞信基金未披露營收數據外,其余機構的營收和凈利潤均未及同期表現,其營收平均下滑12%,凈利潤平均下滑16.6%。

    截至4月13日,進入凈利潤“10億俱樂部”的基金公司有11家,暫且低于2021年、2020年17家和13家的水平。

    不過一方面,仍有天弘基金、鵬華基金等“頭部玩家”的經營情況尚待披露,另一方面,從既有排名來看,公募基金“上位圈”的名單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強者恒強。目前,6家凈利潤達到20億元的公司分別為易方達、工銀瑞信、華夏、廣發、富國和匯添富基金,與上年基本一致。

    其中,易方達基金同樣維持了去年的冠軍地位,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139.15億元和38.37億元,雖然同比分別下降4.42%、15.38%,但依然是去年唯一一家營收破百億元、凈利潤破30億元的公募基金公司。

    事實上,2022年的低迷市場環境下,公募基金行業的盈利能力在資本市場中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穩健水平。在統計范圍內,2022年凈利潤同比實現增長的基金公司則共有16家,占已披露機構數量比例約42%。

    在實現盈利的機構中,招商基金則擁有最大的凈利潤規模。2021年,招商基金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52.32億元、16.03億元。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57.57億元,凈利潤為18.13億元,同比增長10.03%和13.13%。

    招商銀行年報顯示,招商基金2022年在管理規模上也同樣保持了增長。不考慮子公司管理規模,公司在2022年末資產管理規模為11492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6.41%,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規模7705億元(剔除聯接基金),非貨幣公募基金管理規模5609億元,分別較2021年末增長3.98%、2.29%。

    不過除了招商基金之外,已披露的其他7家“銀行系”公募基金整體虧損幅度較大,僅有建信基金逆勢跑贏市場表現。

    數據顯示,公司2022年的11.71億元的凈利潤與2021年相比,微增了1.39%。而由工農中建交“五大行”持股的基金公司,其凈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體來看,工銀瑞信基金的降幅最低,工行年報數據顯示,工銀瑞信2022年凈利潤達到26.78億元,較2021年的27.94億元僅下滑4.15%。2022年末,工銀瑞信管理公募基金227只,管理年金、專戶、專項組合660個,管理資產總規模1.72萬億元。

    此外,農銀匯理基金和民生加銀在8家“銀行系”基金中擁有最高的2022年凈利潤跌幅,分別為-46.6和-44.19%。

    在營業收入方面,目前僅有招商基金和興業基金公開了相關數據,而兩家的業績則是“冰火兩重天”,同比變動幅度分別為10.04%和-7.18%。

    南華、瑞達兩家“期貨系”基金同樣悲喜不一。記者統計發現,自2021年雙雙虧損之后,在去年一年間,南華基金的虧損由2847萬元收窄到1080萬元。而相反地,瑞達基金在2021年凈虧損987.03萬元,而2022年虧損有所放大,虧損幅度達到1314.51萬元。

    10家機構營、利雙增

    對于中小型基金而言,2022年的業績分化尤為顯著。以凈利潤規模在2億元以下為基準,去年凈利潤上升和下挫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剛好各有10家。

    其中,南華基金、瑞達基金,中海基金、紅塔紅土基金等公司,去年凈利潤甚至告負,普遍虧損達到1000萬-5000萬元左右。

    中?;鸷图t塔紅土基金,則成為了已披露名單內唯二由盈轉虧的基金公司。紅塔證券2022年年報顯示,紅塔紅土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665.98萬元,凈利潤-5039.60萬元。中海基金則凈虧損0.196億元,創四年新低。

    記者注意到,中?;鹌煜碌?3只基金(不同份額分別計算)產品以混合型基金為主,共有30只產品去年虧損,僅8只基金去年凈值增長率為正,且多為債券型基金。此外,中海信息產業精選混合跌幅最大,回撤超38%。

    與此同時,2022年一些亮眼的業績增長,也更多出現在中小基金公司之間。甚至有一批基金公司的經營業績在2022年逆勢實現了營利雙升。

    統計顯示,已披露名單中,目前已有10家基金公司實現了增收增利,包括安信、財通、大成、華富、萬家、信達澳亞、招商、浙商、中金和中金建投基金。

    招商基金外,僅有大成基金、萬家基金在3億元以上。浙商基金、華富基金、中信建投基金和中金基金凈利潤不足1億元。

    從增幅來看,去年表現最為優異的或許非信達澳亞基金莫屬。記者從信達證券年報中發現,公司2022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68億元,與2021年6.98億元的營收相比,增幅達到52.94%。凈利潤規模雖然不大,但則從前年的4821萬元直接上翻近3.5倍,在2022年取得了2.13億元的成績。

    “以公募業務為核心,信達澳亞近年來將主動權益與固定收益并重,打造多元投資管理能力?!毙胚_證券在年報中表示。

    基金公司逆勢而上,原因幾何?

    “中小基金產品數量少,而且通常比較‘偏科’,會集中做某一類更有資源和優勢的品種。這樣一來,去年一些本來強項在債基或者固收類的公司,抗壓能力可能就會好一些,在市場上顯出成長優勢?!北本┮晃还蓟鹑耸扛嬖V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該人士進一步向記者指出,去年基金市場整體的新發產品數量大幅跳水,在這一背景下,基金公司通過上新對市場布局進行調整的能力有限,既有產品的收益表現和規模分布,也因此對公司利潤的影響發揮了比往年更大的作用。

    記者注意到,在上述取得“雙增長”的基金公司中,債券型基金均占據了大部分公司的主要份額。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從基金類型來看,2022年年報僅貨幣市場基金總利潤超千億,為1995.42億元,混合基金整體虧損超過10000億,單只產品平均虧損1.58億元;股票基金整體虧損超過5000億,單只產品平均虧損1.98億元。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實現了正向利潤回報,其總利潤分別實現了838.74和1995.42億元。

    而在這一市場環境下,以固收類產品為優勢的機構或能把握更多機遇。

    舉例而言,中信建投基金便是明顯以固收類產品為核心優勢的公募機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公司旗下權益類基金、固收類基金規模分別為126.09億元、438.59億元,占該公司規模比例分別為22%和78%。

    截至2022年末,中信建投基金旗下可統計收益的基金則共有33只,其中15只權益類基金和5只債基(包括偏債混合型基金)均取得了負收益,凈值跌幅超過20%的基金則有8只。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信建投實現營業收入合計人民幣3.06億元,凈利潤2305.85萬元,漲幅分別達36%和44.27%。

    “當權益市場受內外擾動因素的影響較大,出于風險規避的需要,債券基金受到強烈關注。再加上今年以來由于利率不斷下調,債券基金的資本利得收入較為可觀?!鄙虾WC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指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李冬明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