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險企最新投資管理能力揭曉 超七成險企具備股權投資能力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保險公司投資管理能力建設情況通報》(以下簡稱《情況通報》)顯示,截至3月31日,119家保險集團(控股)公司和保險公司(以下統稱保險公司)具備不同類型的投資管理能力合計269項。

    目前,保險行業資金運用余額約25.68萬億元,其中部分資金由保險公司自主投資。根據《情況通報》,具備全部五類投資管理能力的保險公司僅1家,其余保險公司具備部分投資管理能力。

    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保險公司具備的投資能力與其可以投資的產品圈密切相關,不過并非每家公司都要追求投資能力全覆蓋,而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建設。

    從保險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來看,共包括五類:信用風險管理能力、股票投資管理能力、股權投資管理能力、不動產投資管理能力以及衍生品運用管理能力。

    從具備不同投資能力的保險公司數量來看,僅平安養老險1家公司具備全部5類投資管理能力;具備4類能力的保險公司有17家,占比14.3%;具備3類能力的保險公司有22家,占比18.5%;具備2類能力的保險公司有51家,占比42.9%;具備1類能力的保險公司有28家,占比23.5%。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布投資能力的保險公司中,壽險公司共有80家,而財產險公司僅有27家,近七成財險公司沒有披露投資管理能力。一位非銀行業分析師涂強(化名)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部分財險公司自主投資能力較弱或者存在重大事項變動而導致投資管理能力不符合要求。

    龍灣湖智庫首席經濟學家陳輝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表示,投資能力建設不僅對專業人員有數量要求,還有素質要求,投資能力建設會帶來人力成本增加。目前,多數財產保險公司資產規模有限,因此多數通過委托投資的方式間接投資股票和債券等。

    從不同的投資管理能力來看,119家險企中,89家具備股權投資能力,占比74.8%;80家具備信用風險管理能力,占比67.2%;59家具備不動產投資能力,占比49.6%;37家具備股票投資能力,占比31%;4家具備衍生品運用管理能力,占比3.4%。

    為何擁有股權投資能力的保險公司最多?陳輝表示,2020年發布的《中國銀保監會關于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取消了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制,保險資金可依法依規自主選擇投資企業的行業范圍,因此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具備了該項能力。同時,由于信用風險管理能力主要適用于直接進行債券投資,而債券配置是保險公司的主要品種,因此也有較多保險公司具備這一能力。

    保險資金是我國股票市場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但為何擁有股票投資能力的保險公司并不多?一家小型壽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股票投資能力對專業隊伍的要求比較嚴格,例如,從專業人員數量來看,股票投資規模不超過10億元的,專職人員不少于12人;超過10億元的,應當根據股票投資規模情況合理增加投資經理,研究和交易、風控和清算等業務人員配置。從專業人員從業經歷來看,股票投資負責人應當具有5年以上股票投資管理經驗或者8年以上金融證券從業經歷及相關專業資質;同時,對投資經理、主要研究人員等都有較高要求。

    具備衍生品投資管理能力的保險公司僅4家。陳輝認為,目前,保險公司運用金融衍生品對沖風險的積極性不足,所以普遍沒有建設衍生品投資管理能力,僅少數養老險公司建設了相關能力。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李冬明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