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青版財經小記者走進天后宮 了解民間文化習俗

    “海山處處皆新色,吊古惟憑天后宮?!鼻鄭u天后宮是青島市區古往今來的見證者、守望者,讀天后宮的故事就像品味著青島一頁頁的歷史文化。4月8日,青版財經小記者來到天后宮參觀研學,了解民俗文化,學習民俗知識。

    合影留念

    青版教育的蘇老師講解閱讀寫作知識

    講解員楊易老師講解天后宮的歷史

    講解員楊易老師向小記者們介紹了天后宮歷史沿革、民間戲曲文化、關于“媽祖”的故事,帶領小記者們參觀了鄉村記憶陳列展、六十甲子陳列展等。

    觀看天后宮的院落

    觀看有500多年樹齡的雌、雄兩棵銀杏樹

    精美的中式建筑

    據悉,天后宮位于青島市太平路19號,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青島開埠于19世紀末,而天后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有“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市”之說。

    了解天后宮的歷史

    小記者們了解到,五百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座圣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后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成目前規模。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并將其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舊時的爐灶

    舊時的婚俗小屋

    漂亮的大饃饃

    作為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天后宮成為那個時期中國文人對本土文化感懷的唯一寄托。作為島城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古戲樓,在建成之初,就是青島口的演藝中心。特別是正月里,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齊聚天后宮,聽大戲趕廟會,積久成俗。據胡存約《海云堂隨記》記載:“每屆新正,群集天后廟,焚香祝禱,年復一年,代代如此……自元旦至元宵,日日人群絡繹,雜耍、小場、大書、兆姑、梆柳、秧歌、江湖把式無所不有?!?/p>

    介紹梨園雙花頌——柳腔、茂腔

    了解著名的戲曲藝術家

    在前院東展廳,講解員老師介紹了青島民間戲曲文化。在中國的戲曲百花園里盛開著一對膠東姊妹花,這就是青島的柳腔和茂腔,這兩個戲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除了在音樂、唱腔上有所不同外,它們在劇目、表演甚至演員等方面都是共同的,故又有“茂柳不分家”之說。

    觀看古典家具展

    觀看古典家具上拓印的圖案

    講解員老師專門向小記者介紹了關于“媽祖”的故事:民間流傳媽祖為福建莆田人,名為默娘,是宋朝人。她5歲能誦《觀音經》,并學醫術、藥學,16歲開始可以開方采藥為人治病,并航海島嶼之間。傳說她“羽化”之后,常顯靈于海上,每有船員、漁民在海上遇險,便見她在云中出現,救人于危難。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向康熙皇帝奏請敕封媽祖,康熙皇帝準奏,敕封媽祖為“天后”。因此,原來的“天妃宮”更名為“天后宮”。

    了解我國傳統的生肖紀年法

    了解我國傳統的干支紀年法

    小記者采訪講解員老師

    小記者在館內對眾多歷史文物駐足觀看,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對青島的歷史和民俗有了更多地了解,紛紛感嘆不虛此行。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國瑾

    責任編輯:李頡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