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20個副中心城市,誰將是中西部最強黑馬

    在這場產業革命和區域格局變遷中,副中心城市被寄予厚望,政策扶持在各地都十分明顯。

    近日,安徽省印發《關于支持蕪湖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支持蕪湖成為安徽經濟增長第二極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此之前,云南、湖南等省份也發布專門文件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設。

    區域競爭正從省會之爭,逐步發展到副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

    中西部省份密集布局副中心

    安徽提出,到2027年,蕪湖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8000億元,占沿江五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進入長三角20強。到2035年,地區生產總值較2020年增加兩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長三角中心區平均水平,綜合創新能力穩居長三角前列。

    《意見》還明確,支持蕪湖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創新創業引領發展的新高地、聯通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開放樞紐、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的先行區、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大城市。

    安徽是較早實施“強省會”戰略的省份。早在2011年,安徽三分巢湖并將其中部分地區合并到合肥壯大省會城市,是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強省會的先行者。如今,安徽首次明確提出布局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不只安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西部省份規劃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尤其是近年來才剛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的省份,也在一并推進副中心城市建設。

    云南省2022年開始開展“強省會”行動,當年又印發了支持曲靖市建設云南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明確到2025年曲靖的云南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力爭達到6000億元,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超過15%,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湖南省2021年11月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當年也發布了《支持岳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和《支持衡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兩份文件,提出到2025年兩市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9年11月,廣西印發《關于實施強首府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35年南寧經濟總量占廣西比重力爭達到30%。此后編制的《廣西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在“深入實施強首府戰略,高標準建設南寧都市圈”的同時,又明確提出“推動柳州、桂林升級發展,建設廣西副中心城市”。

    長期以來,中西部一些省份形成了“一市獨大”“省會獨大”的局面,尤其是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以及后發地區追趕超越的跨越發展中,中西部省份更把“強省會”作為區域跨越發展的突破口,希望以點帶面促進地區發展,但是這一局面也帶來不均衡發展的弊端。

    這些弊端突出表現在省會城市虹吸效應明顯,資源要素加快向省會集聚,省內其他城市發展滯后、處境困難。相比而言,沿海發達省份卻多為“雙子星”驅動的區域發展格局,比如廣州和深圳、杭州和寧波、濟南和青島、南京和蘇州等,甚至出現多極化、多中心態勢。

    因此,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中西部省份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成為城市化發展的必然。

    目前,四川明確了綿陽、宜賓-瀘州組團、南充-達州組團3個經濟副中心,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有襄陽和宜昌,湖南有岳陽和衡陽,河南有洛陽和南陽,廣西有柳州和桂林,江西贛州,安徽蕪湖,云南曲靖,貴州遵義,山西長治、臨汾和大同,甘肅天水。陜西沒有明確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但是將榆林打造為新興增長極。這樣在中西部地區形成了20個省域副中心。

    省域競爭的新籌碼

    從地理分布上來看,這些副中心城市與省會城市有一定距離,這樣有利于這些城市成為所在片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比如四川三個副中心分別處于川北、川南、川東北三個片區。山西雖然幅員面積不大,但是確立了三個副中心,分別處于山西北部和南部。

    從生產力布局來看,這些城市都曾在歷史上得到重大生產力布局,比如洛陽裝備制造和材料工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即使總量偏低的天水在集成電路領域也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另外還有陜西榆林、云南曲靖、貴州遵義等由資源優勢形成的生產力布局。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數據整理

    目前,副中心城市已經成為省域經濟新的增長極,2022年,上述20個副中心城市的經濟增速總體上明顯高于全省和省會城市的增速,一半以上的城市增速在5%以上,成為省域經濟有力的推動者。其中,中部省份的副中心城市最為突出,經濟體量和經濟增速都位居前列。

    因此,在省會城市大體格局難以改變之際,副中心城市的異軍突起就是省域經濟新的變量,副中心之爭逐漸成為省域競爭的新熱點,誰將是最強“黑馬”?

    2022年,經濟總量長期處于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第一的洛陽被陜西榆林和湖北襄陽超過,引發關注,尤其是引起河南、陜西和湖北三個相鄰省份的熱烈討論。這三個城市經濟總量都已經是5000億元以上,城市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逐步提升。

    3月13日,襄陽都市圈發展協調機制辦公室對外發布《襄陽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襄陽都市圈發展綜合實力將跨越躍升,力爭經濟總量達到8000億元,穩居中西部非省會城市前列。這是繼洛陽都市圈之后又一個省級都市圈。

    襄陽都市圈包括襄陽全市域,國土面積為1.97萬平方公里,2021年末常住人口約527.1萬。核心區為中心城區,緊密區為市域內除中心城區外的區域。輻射帶動區為十堰、隨州、神農架。從這一規劃看出,隨著襄陽經濟體量和城市能級的提升,湖北有意加強其區域帶動力。

    襄陽的崛起在于其近年來大力發展汽車等產業集群,而洛陽則一直依靠原有傳統制造業和國企央企,這是洛陽以前長期領先的優勢,但也造成產業轉型發展緩慢,疏于布局新興產業。

    洛陽也意識這一問題。今年1月29日,在洛陽全市經濟工作調度會上,洛陽市委書記江凌表示,持續推進工業企業“三大改造”特別是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積極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產業項目建設,緊盯產業風口,培育產業集群,著力搶占產業發展新賽道。

    河南對于洛陽的發展也十分重視,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支持洛陽建設消費中心城市,開工呼南高鐵焦洛平段等重大項目,加快實施寧德時代電池、洛陽百萬噸乙烯等項目,推進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

    不只是洛陽,在這場產業革命和區域格局變遷中,副中心城市被寄予厚望,政策扶持在各地都十分明顯。

    比如為了推動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四川分別在宜賓、綿陽和南充設立了3個省級新區,并且將一批省級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由區域中心城市實施。此舉有利于通過政策釋放推進區域中心城市構建省域經濟副中心。

    區域學者就表示,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多在于政策引導,引導省會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轉移部分省會資源。再通過政策吸引外部力量,比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第二交通樞紐,再比如在公共服務領域建設區域醫療中心等,使得這些城市有望形成一些特殊功能。

    3月17日,蕪湖市常務副市長張東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所謂省域副中心城市,即與省會城市聯系緊密,能夠承接并放大省會經濟、社會、文化等“溢出效應”,在一些重要專業功能上協同配合省會城市,服務、輻射省內區域的大城市。

    張東表示,安徽將給予蕪湖全方位要素保障,賦予蕪湖在更大尺度、更高層面擔當引領的職能。這將更加有利于蕪湖爭取省級資金和重大項目,進一步提升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改革開放空間布局中的戰略地位。

    廣西財政廳官微還顯示,為了支持柳州市建設廣西副中心城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2022年,廣西財政下達柳州市轉移支付235.26億元,較2021年增長13.2%,下達柳州市工業振興資金12.73億元,較2021年增長11%,有力推動柳州市工業高質量發展,還出臺《關于支持柳州市打造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的意見》等系列文件。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李冬明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