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里,疫情重塑了和我們息息相關的一切,宏觀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壓力,藝術行業也面臨方向調整和結構性升級。那么在2022年,中國藝術市場表現如何?中國書畫在當下的文化影響力如何?出現了哪些新的行業動態?藝術消費者有哪些偏好?
作為全國首家垂直于藝術的短視頻媒體平臺,乙觀以“記錄不凡之年”為主題,推出“2022乙觀年度藝術榜”,共包含“2022年領跑市場中國藝術家”、“2022年最具時代文化影響力中國書畫家”、“2022年最具人氣美術館”、“2022年最受關注VR虛擬展”、“2022年最具傳播力數字藏品”五大榜單,依托多元評價體系,綜合市場交易指數、行業發展指數、全網輿情指數等多維數據,結合專家訪談、消費者定量調研,盤點多項年度卓越成績,全面呈現中國藝術發展現狀及變化。
榜單一:2022年領跑市場中國藝術家排行榜 融合多維指標
此榜單由乙觀聯合中國新經濟與產業數字化研究的專業機構共同推出,創新“藝術家新市場力”數據模型,不同于以往藝術榜單以“拍賣二級市場”量化指標為主的單一評價標準,除了收集分析2022年藝術家在國內外拍賣會上拍品數量、總成交額外,還增加了代理畫廊、藝術博覽會、機構收藏、藏家分布、全網輿情等六個維度指標,更加多元、客觀、全面地呈現了藝術家的市場畫像。
入圍“2022年領跑市場中國藝術家”排行榜的100位藝術家,從“20后”至“90后”,以超70年的代際跨越,洞見中國藝術市場結構調整與價值波動?!?0、30、40后”代表性書畫家范曾、黃永玉、韓美林、賈又福等依舊是市場“常青樹”;經歷中國當代藝術劇變年代的“50、60、70后”曾梵志、黃宇興、周春芽、方力鈞、丁乙等分庭抗禮,此外,趙趙、郝量、張子飄、閆冰、張月薇等“80、90后”攜新繪畫從一眾“老炮兒”中脫穎而出,喻紅、宋琨、程心怡等11位女性藝術家在國際藝壇綻放光芒。
整體來看,2022年中國藝術市場雖鮮有激動人心的過億天價,表現趨向平淡,卻依舊表現出了超強韌性:曾梵志依舊憑總成交額第一及超高的國際影響力穩居榜單第一;而位居第二的新面孔則是70后藝術家黃宇興,他活躍在頂尖畫廊和拍賣會的舞臺,以“超當代”之名激活著Y時代、Z時代藏家的購買力,“黃宇興現象”一詞也指證著未來國際藝術市場新趨勢;位列第三的周春芽則繼續發揮其創作量大、市場流通廣的顯著特點,2022年拍品高達53件,是曾梵志的2倍多,極大帶動了中低市場活躍性;位居第四的方力鈞,其作品《系列二(之四)》以6382.5萬元刷新藝術家個人拍賣記錄,也成為了此次入圍藝術家的年度最高成交額單品。
榜單二:2022年最具時代文化影響力中國書畫家 聚焦時代經典
“2022年最具時代文化影響力中國書畫家”榜單,是國內首次對中國書畫家的文化影響力加以系統性研究,從藝術家的個人展覽、學術成果、文化傳承、海外傳播、公教活動等方面進行分項分析評價,最后得出影響力指數并據此排名。
從入榜的藝術家構成來看,當代書畫板塊已經形成了老、中、青三大創作梯隊,黃永玉、范曾、石齊等老一輩書畫家,他們以畢生精力在藝術領域孜孜以求,為中國書畫做出了更多的探索和延伸;“50、60后”仍是當代書畫創作的中堅力量,共有48位,占據30%以上份額,如王冬齡、何家英、史國良、徐冰、徐累等,他們承上啟下,受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影響,在不斷深挖傳統、拓展筆墨邊界中逐漸走向成熟,呈現出各具特色的面貌,同時也呈現出中國書畫的現代性和豐富性;彭薇、郝量、徐華翎、劉琦等“70、80后”成為當代書畫創作的生力軍,他們的作品已經與傳統的“山水、花鳥、人物”拉開更大距離,并且帶有強烈的個人化語言特征。他們有著自信開放的創作格局,更加直面自己內心的振蕩和當下的經歷,從大氣象回歸到內在,給水墨界帶來了新的趨勢與方向。
榜單將不同代際的中國書畫家并置,呈現了他們在時代中提供自身文化經驗和公共記憶的藝術面貌。入榜藝術家們無一不是對自身與現實有著更深入的認識,也更注重自身生存經驗的內省與建構,從而推動著傳統文化在當下產生新的狀態、新的面貌,在新的語境下完成延續和轉型。
榜單三:2022年最具人氣美術館 解析破圈密碼
“2022年最具人氣美術館”以新媒體思維,監測和分析海量全網輿情公開數據。數據監測覆蓋了新聞媒體、社交媒體、主流門戶網站、論壇、博客、微信等多個平臺,通過爬取年度全網傳播聲量,以及瀏覽、點贊、轉發等互動量,同時結合輿情話題的分析、輿情熱點的分析、重大事件的分析,得出科學、全面、公正的人氣指數。
此次榜單TOP20的席位幾乎被一線城市美術館占據,浦東美術館、今日美術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分別以8703037、8241397、8064330的互動總量,位居榜單前三,它們憑借“徐冰的語言”、“加埃塔諾·佩謝:人無完人”、“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紐約藝術現場”在社交網絡上刷足了存在感,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二三線城市美術館,雖然硬件條件逐步上升,但由于城市經濟因素、政策因素、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等,發展略顯乏力。
此次入圍名單中,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才開館的年輕面孔——位于廣東的和美術館,以3519087次的總互動量位居TOP11,成功的媒體運營,也讓它成為了小紅書最值得打卡的網紅美術館之一;同時來自河北秦皇島的阿那亞藝術中心,可以說在北上廣三足鼎立的局勢下突出重圍,以其自身獨特的藝術旅游社區運營方式,躋身榜單。
整個榜單,也讓我們看到了美術館發展的積極變化,他們在展覽策劃過程中都更加重視思考如何將藝術展覽變為一個更有可能為觀眾提供發現和體驗之旅的空間,此外他們愈發重視網絡平臺和自媒體運營,成功實現了藝術“破圈”。
榜單四:2022年最受關注VR虛擬展 探尋技術邊界
“2022年最受關注VR虛擬展”排行榜,呈現了疫情對虛擬展覽進程的推動與加速,這也預示著展覽數字化和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應用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榜單中,上海UCCA Edge與抖音合作的“集光片羽”虛擬展,以588701次的輿情互動量位居榜首,這場線上線下的合作,帶來了觀看體驗的多樣性,也加速了線下實體美術館的“破圈”傳播力;位居第二位的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2屆線上畢業作品展,在這場現實中并未發生的虛擬展覽中,清華450余名畢業生的2300余件畢業作品在虛擬美術館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彌補學生畢業作品無法在實體美術館展出的遺憾;躋身第三名的則是作為最懂年輕人的發新陣地—天貓小黑盒打造的元宇宙藝術展《U,天生藝術》,這場被稱為“即看即買”的線上藝術展,邀請了8位藝術家及設計師,帶來囊括藝術雕塑、限量版畫、設計家居、非遺手工藝在內的近30余件展品,引入藝術領域的“策展”概念,通過虛擬展廳重創新了藝術電商模式……多元需求催生多種虛擬展陳形式,可見科技變革之下藝術應用場景隨之呈現的多元化趨勢。
表面上來看,線上虛擬展是業界面對疫情的應對方式,但它更是互聯網技術深度發展、大眾消費層次提高的必然,“藝術未來在云端”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和潮流。不過,從榜單我們也可以看出,目前入圍的一半以上線上虛擬展均為線下展覽內容的線上復制,缺乏對實體展覽的拓展和延伸,VR虛擬展不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從內容、運營角度,都還需要更多創新型團隊的加入。
榜單五:2022年最具傳播力數字藏品 拓展消費場景
“2022年最具傳播力數字藏品”排行榜,呈現了國內數字藏品市場高速發展態勢,隨著行業整頓,它逐步走向規范、用戶滲透率不斷提高,以及伴隨使用場景的拓展,數字藏品將呈現出更加強勁的消費推動作用。
B站與“梅蘭芳文化”合作發布“干杯!京劇”數字藏品,圓明園推出的“創世徽章”“并蒂圓明”兩款數字藏品……作為一種文創新形態,數字藏品把文物、非遺或者藝術作品背后的歷史文化以更年輕化的體驗方式傳遞出來;阿里巴巴推出了奧運云徽章數字藏品獻禮冬奧,新華社體育部、新華社技術局、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合出品“世界杯數字藏品”回顧世界杯經典瞬間與人物故事……與“冬奧會”“世界杯”等體育IP相結合的數字藏品均有破圈傳播度;同時,愈來愈多的品牌開始下場角逐數字藏品的戰場,數字藏品亦開始自小眾“破圈”走入大眾視野,從最初的社交屬性,進入到真正為品牌營銷賦能的階段,尤其它的收藏價值、稀缺性、藝術性、趣味玩法等,滿足了日益增長的Z世代精神需求。
有人積極擁抱藝術行業的新變化,也有人對此表示憂慮和懷疑,但無論是何種應對態度,都不能否認:未來已來!五大榜單折射的藝術行業發展變化及趨勢,讓我們切身體會站在時代尖峰的藝術所帶來的震撼與蓬勃生命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