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丨中國經濟開局穩氣象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努力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推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新年頭一個月,多項經濟先行指標回暖,生產消費供需兩旺,中國經濟持續回穩向好。

    新春年味未消,一系列經濟指標已經火熱出爐。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環比上升3.1個百分點,在三個月后重新回到擴張區間。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二級巡視員 史朝暉:

    1月份的制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是回升到了較高的景氣區間,這也是近10個月的高點,那么也反映出制造業企業對近期的市場恢復是比較有信心的。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2023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國家信息中心的大數據分析發現,全國100個有代表性的科技孵化器周邊平均人流量,今年1月比去年12月增長了17.6%,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8.5%,表明眾多科創型企業已出現明顯回暖勢頭。

    項目中標量數據對普通人來說,可能略顯陌生,但卻直接反映企業投資冷暖。監測顯示,1月份,全國項目中標數量同比增速達到32.2%,中部地區增速最高,達到45.7%。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 王昌林:

    經濟實現開門紅,關鍵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舵領航作用,準確研判疫情防控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及時制定出臺一系列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為我們全年的經濟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國家經濟實現整體好轉的信心。

    新年新作為,新年新氣象。

    向實,實體經濟發展勢頭更穩,后勁更足。農業春耕備耕播種希望,提升全年糧食穩定供應能力。工業訂單充足,人機繁忙,今年1月,制造業21個行業中有18個景氣度較上月上升,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增勢迅猛,服務業加速向中高端不斷升級。

    向新,發展動力加快轉向創新驅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1月以來,重點城市傳統商圈融合主題活動、體驗式消費等新模式,客流量整體增長20%以上,線下消費持續復蘇;新落地的重大項目更多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更加吸引全球資本目光。記者近日走訪德國商會,看到最新編制完成的《德國企業信心調查報告》中,七成以上的會員企業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充滿信心,電子、汽車、化工等高技術產業成為德資企業擴大投資的熱門之選。

    中國德國商會華北及東北地區執行董事 晏思:

    進入2023年,我看到很多德國企業的項目在中國落地和推進的速度都在加快,我相信這種良好態勢將會貫穿全年。

    中國經濟加快恢復也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強信心。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家國際機構相繼調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駐華代表 海博:

    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并且在不斷推進開放與合作,國際社會也在期待中國經濟產生強勁發展動能。中國經濟的增長,將對世界和區域經濟增長發揮穩定器作用。

    今天的中國,充滿生機與活力。新的一年,盡管國際環境風高浪急,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只要篤定信心,團結奮斗,就一定能實現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的既定目標。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