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在藍色大海里掘取“綠色新動能”——山東發展海洋產業走筆

    佳節將至,擁有3000多公里海岸線的山東沿海一片生機:煙臺鮑魚、海參、深海冷水活魚等海產品銷售正旺;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一派繁忙;摩托車愛好者正組團前往威海千里自駕旅游公路,濱海旅游淡季不淡……

    近年來,作為海洋經濟大省的山東通過科技創新、海運貿易、生態保護等舉措,持續在藍色大海中拓展綠色發展新空間?!翱萍家I、陸海統籌、改革推動、合作共贏、人海和諧”的海洋強省新路子不斷結出累累碩果,全省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前列。

    生物識別為魚“問診把脈”

    進入臘月,煙臺經海漁業旗下的員工連續多日都沒有休息,他們生產的深海冷水活魚銷售火爆。這些魚不少都來自山東煙臺距離大陸岸線約30海里的智能網箱,水下生物識別系統時刻監控著網箱內魚的狀態,通過雙目視覺攝像可識別魚的種類、尺寸和重量,讓養殖人員隨時了解魚群的生長狀態。

    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總裁王建中介紹,智能網箱上有500多個監測點,能實時監測水下的養殖、裝備、水質、水文、氣象等信息。水下生物識別系統,還能實現整個網箱內魚的數量統計、魚群的習性和運動分析,為魚的健康和投餌提供依據。數十萬尾魚只需4人管理。

    經海008號深遠海智能化網箱。(煙臺經海漁業供圖)

    山東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通過建設海洋牧場,靠科技創新推動海洋漁業養殖智能化、工廠化。海洋漁業綠色發展穩中提質,藍色糧倉供應能力穩步增強。

    在日照,黃海冷水團養殖三文魚,實現了我國在溫暖海域養殖鮭鱒冷水魚類的世界性突破;在威海,海洋牧場“零碳”智慧用能示范區已建成投運,每年可減少煤炭消耗1萬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00噸以上。

    目前,山東有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59個,海水產品增長迅猛。來自近日召開的全省兩會上的消息,過去五年來,山東全省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增加值全國第一,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占全國近40%。

    “聰明港口”拉動經濟新引擎

    近年來,山東智慧港口建設提速,智能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管道智腦”系統、5G、北斗、物聯網等在山東港口應用,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節省人力80%以上,作業效率比國外同類碼頭高50%以上。

    山東港口青島港。(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為了克服分散化運營、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山東推進全省沿海港口一體化改革,將港口整合成立山東港口集團,依托港口資源深度融入城市、區域發展。

    改革后,山東港口集團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穩步提升,海鐵聯運增添新的發展助力和空間。山東與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互聯互惠的“大通道”延展得更遠,海洋經濟的朋友圈變得更大。

    港口打開了山東擁抱海洋開放發展的機遇之門,幫助山東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海洋交通和貿易產業取得長足進步。

    2022年,山東沿海港口吞吐量躍居全國第一,進出口規模突破3萬億元;集裝箱量突破3700萬標箱,穩居全球第三位。2023年,山東將打造山東半島世界級港口群, 建成青島港前灣港區自動化碼頭三期、煙臺港西港區30萬噸原油碼頭二期,大力拓展港口海外航線。

    山東港口集團還投資近千億元布局青島港郵輪母港、日照港海龍灣、煙臺海上世界、渤海灣航運中心等臨港產業項目,全面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

    扮靚海岸線收獲“金飯碗”

    山東將重點海域綜合治理范圍拓展至全海域全流域,打通陸地海洋的界限,將黃河、小清河等重點入海河流上游7個非沿海城市的41個縣(市、區)納入范圍。一系列環保組合拳后,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整體改善,優良水質比例總體保持在90%,人民群眾的親海獲得感不斷增強,山東海岸線正成為海洋“風景線”。

    從元旦假期開始,威海市環翠區孫家疃哈雷驛站負責人賈春林又開始了忙碌。一到周末,他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哈雷摩托車隊,帶領他們在威海千里自駕公路上馳騁觀光。

    這條休閑旅游觀光之路,以路為景,以景引路,總長1001公里,將海、灣、灘、島等海景資源串聯起來,實現“山海融合”。自開通以來,單日自駕客流量最高突破40萬人次。賈春林說:“濟南、煙臺、青島等地過來的游客很多,前幾天還有香港的6人車隊慕名而來?,F在,我們淡季也不淡了?!?/p>

    鳥瞰威海千里山海自駕旅游公路。(受訪者供圖)

    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山東推進砂質岸線修復、植被修復及恢復等海洋生態修復工程,海岸帶生態功能逐漸恢復和提升。

    良好生態也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在威海,利用大葉藻打造的海草床不僅修復海洋生態,引來了大天鵝,成為新的旅游打卡地,還為海洋牧場中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海洋牧場中的海帶、牡蠣等海洋生物吸碳固碳,助力“碳中和”“碳達峰”,還能用于申請銀行“海洋碳匯貸”,幫助漁民增加“綠色收入”。(記者楊守勇、邵琨)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崔現香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