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礎有什么作用?柱礎上都有些什么圖案?銅胎掐絲琺瑯是怎么制作的?1月18日,青版財經小記者走進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了解柱礎文化,觀看銅胎掐絲琺瑯、石雕、木雕等,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記者和崔館長合影留念。
青版教育的老師講解閱讀寫作知識。
小記者觀看柱礎。
小記者近距離觀看柱礎上的雕飾。
首先,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的崔館長向小記者們介紹了柱礎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紋樣、制作工序和地域風格等。
小記者近距離觀看柱礎上的雕飾。
作為石雕藝術的重要門類,柱礎是中國傳統木構建筑體系中的特色構件,具有受力功能,兼具審美意義,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極高。最早的柱礎發現在陜西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至今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柱礎隨著朝代的變遷,衍生出多種形制和雕飾。在獸形柱礎造型中,應用最廣泛的獅形和象形最早來源于佛教發源地天竺,唐代雕有蓮瓣的覆盆式柱礎最為流行。
小記者觀看木雕展區。
古建筑上的木雕。
古建筑上的木雕。
木雕展區主要展現中國古建筑最常見的一種木構架形式——穿斗式房梁結構,展示的房梁結構上雕刻著一雙鳳凰,暗示著曾經的屋主人是一位女性。
觀看大型琺瑯器:雙耳抱月瓶。
小記者觀看巨型銅胎掐絲琺瑯缸。
小記者在琺瑯器上尋找山海經里的異獸。
觀看琺瑯工藝品地動儀。
博物館還對銅胎掐絲琺瑯器物進行了精心的展示。館內的琺瑯器均為海外回流,每年博物館會參加國內外各大拍賣會,甄選有收藏價值的琺瑯器,經過合法的拍賣流程獲得。崔館長特別介紹了一對直徑約120公分的琺瑯缸,它們制作于清末民初,滿胎掐絲山海經紋飾,顏色靚麗,層次分明,缸體上展現出眾多山海異獸。美輪美奐的展品,讓小記者們不斷發出贊嘆聲。
小記者打著燈籠找石猴和“?!弊?。
小記者打著燈籠找石猴和“?!弊?。
小記者聽館長介紹石猴。
崔館長介紹古建筑上的福字。
探險環節中,小記者們分成幾個小組,在黑暗的“山洞”中尋找著未知的“寶藏”——石猴和石雕“福”字。小記者們打著燈籠,仔細探查,最終在一個角落里發現了石猴,在一個拐角處找到了“?!弊帧?/p>
小記者采訪館長。
小記者采訪館長。
針對當天的活動內容,青版教育的老師還講解了閱讀寫作知識。參加活動的每位小記者都領到了社會實踐證書。
在講解中,崔館長引用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小記者們在聆聽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歷史文化深入學習和探討的興趣。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國瑾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