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和1月8日中外人員往來新規正式實施后,中國公民國內游、出境游的熱情被點燃,各大在線旅游平臺的國內國際機票和酒店搜索量激增。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接受北京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受國內旅游復蘇影響,今年春節有望創下3年以來同期旅游市場景氣新高。中國出境旅游市場有序恢復,將給中國旅游市場的繁榮和發展注入強大的信心,也將極大促進全球旅游業的復蘇進程。
出境游將有序漸進開放
記者:您如何評價元旦國內旅游市場的表現?政策調整后,入出境旅游的趨勢如何?
戴斌:元旦國內旅游市場的表現可以概括為3點:第一,總體上符合預期;第二,游客消費心理正在從謹慎轉向積極;第三,從結構上看,年輕人和中遠程旅游引領了旅游市場復蘇。
從2023年元旦假日旅游市場數據來看,全國國內旅游出游5217.34萬人次,同比增長0.44%。我注意到兩個有意思的數據,元旦假期全國旅游收入265億元,同比增長了4%,意味著游客花錢多了一些。另外,游客的出游半徑為151.6公里,同比增長了37%,意味著游客跑得更遠了。更多的先行指標表明,出游意愿、消費預期、產業景氣、企業家信心等一切與旅游有關的指標,正向著積極的方向回調。
我認為,國內旅游會優先于入出境旅游的恢復,今年春節會是過去3年以來最好的成績。
入出境旅游的復蘇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政策調整后,入出境游為什么沒有像國內旅游那樣政策效應立即顯現?從旅游組織方式看,入出境旅游包括散客和團隊。出境旅游的市場規模、流向和流速取決于外交、簽證、口岸、移民、外匯和旅游部門的政策協同。旅行社組織的團隊旅游業務、機票加酒店業務的恢復需要特別許可,需要發布專門的政策,目前還是暫停狀態。
入出境旅游,特別是出境旅游跟國內旅游最大的不同在于旅行證件,過去3年很多旅行證件過期了或者是“沉睡了”,現在無論是證件辦理、簽發都需要一定時間,特別是目前一些國家對中國采取謹慎開放的姿態,國際旅游市場存在觀望期和準備期。此外,出境旅游需要做決策的時間會比國內旅游要長,可能需要提前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來決策。
預計春節以后,出境游會漸進有序開放,相關的法律、政策、供應鏈,還有旅行證件、口岸、移民、邊防這些準備工作會陸續到位。
多國關注中國出境游市場動態
記者:作為目前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場,中國出境旅游的恢復,對于全球旅游市場復蘇將會起怎樣的作用?
戴斌:中國在2019年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場,3年的停滯對全球旅游市場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所以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關注中國出境旅游市場的恢復和發展。
今天的世界和中國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出境旅游開放以后,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的出境旅游企業有生意做,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們的國民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恢復和其他國家的國民交往。
出境旅游市場恢復后,對中國旅游市場的發展和繁榮將注入強大的信心,將給世界旅游經濟帶來巨大的消費能力,也將極大促進全球旅游業的復蘇進程。
我們判斷,出境旅游可能會先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泰國、菲律賓等周邊一些地區啟動,周邊市場會占出境游主流。此外,今年的寒暑假海濱型海島型旅游目的地將會率先復蘇。
旅游市場或發生根本性變化
記者:疫情三年,旅游業是受到打擊最嚴重的行業之一。在您看來,旅游市場的恢復,各方還要進行哪些方面的調整和努力?
戴斌:過去3年,由于旅游市場的萎縮,消費的大幅度下降,導致整個旅游經濟面臨最嚴峻的挑戰,也是最漫長的蕭條期。從具體的產業結構看,旅行社是首當其沖的,其次是景區,第三是酒店。
隨著政策效應從需求向供給的傳導,會有越來越多的旅游運營商和投資機構增強復蘇信心,開始人員召回、產品研發和供應鏈重組等全面復業的準備。
需要指出的是,市場復蘇不是回到過去,疫情對旅游偏好的影響將深刻改變旅游投資方式和供給行為。經此一疫,旅游業不會再回到“人山人海吃紅利,千山千水送門票”的階段了。如今的反向旅游、看展式社交,甚至年輕人青睞的新潮旅游越來越多,這對旅游業來說就是一個消費需求的變化,給旅游市場帶來了一個根本性顛覆,這也要求我們,旅游消費可能要從大規模、標準化的作業方式走向分眾的、系統的、品質化的生產方式和服務模式。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