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發布2022-2023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名單,青島地鐵13號線一期工程榮登榜單。
“國家優質工程獎”是我國工程建設質量方面跨行業、跨專業的國家級榮譽獎勵,是目前經國務院確認的我國工程建設行業設立最早、規格最高的國家級質量獎。該獎項的評定涵蓋了從工程立項到竣工驗收全過程的各個重要程序和環節,在行業內具有示范引領作用。青島地鐵13號線一期工程是財政部PPP示范項目,位于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正線全長28.8公里,列車最高運行速度120公里/小時,2018年12月與二期工程南段一次性開通67公里,創造了國內軌道交通同規模線路建設時間最短、一次開通里程最長的記錄,并于2022年上半年榮獲山東省泰山杯一等獎。
打造內實外美精品工程
13號線一期工程地下線長度約15.4公里,地質條件復雜多變,穿越上軟下硬的不良地質或軟弱圍巖多達88處,距離海岸線最近約17米,地下水與海水連通,對施工及混凝土結構帶來較大挑戰。通過提前謀劃和過程不斷優化,總結出一套適合青島地區近海復雜地質條件的注漿止水施工關鍵技術,成功地解決了滲漏水技術難題。
13號線一期工程共設置2座清水混凝土車站,是青島地鐵首次應用清水混凝土技術,也是全國首條沿海岸線清水混凝土軌道交通工程。通過技術資料和工程實地調研、原材料優選、配合比試驗、模型試驗和樣板施工,克服腐蝕惡劣環境,成功研究應用濱海環境高耐久清水混凝土成套技術,并于2022年獲得青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時,一期工程全面創新性運用BIM技術,在前期進行碰撞檢查,深化設計圖紙,優化管線排布,減少設計圖紙中“錯、漏、碰、缺”的發生,并實現風、水管道工廠化預制、現場模塊化安裝。另外,13號線一期工程以“古港新航”為定位,體現航海文化主題的高架車站外立面設計,在國內軌道交通車站中具備極強的系統性、標識性、藝術性。
多項首創先進技術取得突破
13號線一期工程首次將泄水減壓抗浮技術在軌道交通地下停車場中成功應用,相較傳統設計抗拔樁,節約投資4800余萬元,節約工期210天;在靈山衛停車場實施綜合樓+運動公園TOD開發,開創了軌道交通站點TOD開發的全新模式。
13號線一期工程首次在國內軌道交通全線采用先張法預制U形梁,解決了沿海地區海洋性氣候下后張法制梁錨下易開裂問題,且制梁質量穩定、速度快,同時極大節約成本,較后張法每片節約投資約2萬元;首次在青島地鐵應用互聯互通方案,并編制形成7項省級標準,它的實施將有利于后續線路一站式軌道交通模式的快速實現,減少乘客換乘次數,提升乘客的舒適度,為后續軌道交通建設互聯互通提供工程建設模式及標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互聯互通體系規范于2022年獲得青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3號線一期工程充分利用場段面積大、高架站居多的優勢,選取古鎮口車輛基地、董家口停車場、董家口火車站、鳳凰山路站四處場站進行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總裝機容量3兆瓦,在地鐵行業內,該項目裝機容量排名全國第三、北方第一;于2022年4月10日正式并網發電,這是青島地鐵建成啟用的首個示范性光伏項目。13號線一期工程地下站全部采用蒸發冷凝冷水系統,將冷凝器和冷卻塔合二為一,取消地面冷卻塔,減少地面占地、噪聲擾民等問題,實現節水50%、節電15%、節能30%以上,并首次在地鐵工程中采用整體式磁懸浮蒸發冷機組和風道嵌裝直接膨脹蒸發冷凝機組技術。
此外,13號線一期工程還應用了再生制動能量回收、熱泵回收、毛細管地源熱泵回收、上部可開啟通風窗站臺門、氣候控制調光玻璃、光導照明等多項綠色節能技術,效果顯著。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