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市農業農村系統傳來喜訊,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全國技術能手名單,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王連剛榜上有名,在295名全國技術能手中,王連剛是農技推廣系統唯一入選人員。
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部負責人、高級農藝師王連剛,工作27年來,潛心致力于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與農藥科學使用,躬耕田間地頭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被推選為山東省農藥經營使用專家、青島市農技中心技術委員會植保組組長、青島市農技中心“青藍計劃”導師,取得科技成果獎勵20個,獲工作獎勵30次,榮獲農業部全國農業植物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先進個人、青島市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先進個人、山東省農業廳植保工作先進個人等多個榮譽稱號,主持制定山東省首個重大病蟲防控專項預案,構建“地上+地下+空中”監測防控網絡,組織打贏多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阻擊戰、攻堅戰;指導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100個、創建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4個、打造“全國星級植保服務組織”10個,助力青島市提前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目標,為保障全市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深入田間地頭“問診把脈”
當好糧食安全“打更人”
植保是“保底線”的工作,臟、苦、累,繁瑣而不起眼,需要監測預報的病蟲種類近100種,需要認識的不下1000種,要時時監測調查,每周編發病蟲害監測信息,做到及時、準確、有效,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沒有閑暇。他每年下鄉調查2萬多公里,累計組織防治作物面積超過2400多萬畝,重點防控的病蟲害超過70多種,年挽回糧食損失近97萬噸。
深入田間地頭“問診把脈”
2019年,青島首次出現小麥腥黑穗病疫情,當時技術人員對該病不熟悉,他憑借多年工作經驗判斷這是嚴重威脅糧食安全的檢疫性病害,需盡快控制傳播蔓延,否則后果不可想象。他果斷提出立即鏟除撲滅措施,避免了災害的發生。
深入田間地頭“問診把脈”
2021年,青島市出現30年以來最嚴重的小麥條銹病,這一年的4月26日小麥條銹病在膠州市發現,王連剛進入“一級戰備”狀態。通常早6點出發,到田間調查、提出防控策略、開展現場培訓、聯系植保防治組織開展應急防治,再實地查驗防治效果、調整用藥方案……忙到凌晨2點。經過兩個多月艱苦奮戰,全市小麥條銹病得到有效控制,損失率降到3%以內,為夏糧豐收打下良好基礎。
當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守護人”
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王連剛系統研究了國際貿易技術壁壘體系的構成與特點,找出農產品出口受阻原因。2004-2012年,組織開展試驗104個,篩選農藥199種,送檢樣品3366份,探明農產品農殘消解動態與最終殘留問題,建立起以果、菜、茶為重點的出口農產品良好農業操作規范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出口企業規范化建設與管理合格評定程序,指導企業建立安全生產技術體系,通過國際認證,拿到出口“通行證”,助力青島農產品出口保持全國全省領先水平。
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王連剛組織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每周至少三次深入田間,調查數據10000余組,總結形成一批綠色防控技術模式,以青島市地方標準發布綠色防控技術規范10余項,打造出全國茶葉、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樣板。
當好植保技術“傳承人”
王連剛以傳承為己任,當好領頭雁,承擔了中國農科院煙草研究所和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第二導師以及市農技中心“青藍計劃”導師職責,指導培育出一批年輕植保技術骨干,培養了區市植保系統和新型經營主體技術骨干近60余人,所教學員在省、市乃至全國植保技能大賽中均取得較好成績。
2021年7月,王連剛主動報名赴甘肅省定西市參加援助工作,積極為高原夏菜根腐病、玉米二代粘蟲、馬鈴薯黑痣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出謀劃策,提出高原夏菜連作障礙治理技術,并為當地引進蔬菜種子丸粒化繩播、枯草芽胞桿菌生物制劑、水肥一體化等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12項(種),助力當地農民增收致富。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問診把脈”,將農業實用技術送到技術人員和農戶手中。援助期間開展技術培訓10余場,培訓技術干部和農戶400余人次,得到干部群眾普遍歡迎。
在鄉村沃野的廣闊舞臺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植保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王連剛以忘我的精神、赤誠的態度始終保持著對植保工作的熱愛,他深知,作為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只有把根扎在田間地頭,才能在鄉村沃野的廣闊舞臺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一如既往默默奉獻,用心用情用力守護著農田,將農民增收致富的論文寫在鄉村振興大地上。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通訊員 丁厚冉 王曉梅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