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事雖小,卻是民生大事。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抓住停車設施供需矛盾,通過“增量”與“挖潛”并重的方式,增加停車設施供給。
12月23日下午,青島市召開了“2022年停車設施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據發布會,今年以來,全年共建成公共停車場71個,新增泊位約2.2萬個。
老城“挖潛” 涉泊車位703個
今年,青島市以優先解決老城區等重點區域停車難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分項施策,堅持“向地下要空間、向空中要效益”,“上天入地、見縫插針”建設公共停車場。
市南區龍山人防停車場
市南區禹城路人防停車場
市北區館陶路停車場
“2022年以來,市南區加大停車場建設力度,全力攻堅停車難題,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閑置人防設施,通過對龍山、禹城路、中山商城等人防設施進行改造后,增加泊位800余個。結合市南區土地資源緊張的實際,集約用地,在占地僅1000平方米的六街口,建成了全市首個利用街頭綠地地下空間的機械智能停車場,增加泊位200個。市南區統籌政、企、民多方資源,在老城區挖潛邊角地塊停車項目10個,涉及泊位703個等?!鼻鄭u市市南區城市建設局建筑工程科科長王華峰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此外,青島市實行了“人防+停車”“公園+停車”“立交+停車”“公建+停車”“邊角地+停車”等創新模式,多措并舉增建停車設施。例如,市南區六街口停車場充分利用街心口袋公園地下空間,建設井筒式智能機械立體停車庫,即在地下挖口“井”,把地面已成熟應用的電梯式智能化立體車庫“搬”到地下,在占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將原有50個泊位提升到200個泊位。西海岸新區經控大廈西側地下停車場,在僅僅4000平方米的公園地下建設三層智能立體停車庫,建成后可提供泊位240余個,地上恢復為城市公園。
海爾路-銀川路立交停車場項目
如設計海爾路-銀川路立交停車場項目。立交橋區地下設計停車泊位1673個,通過“井”字型地下環路快速連通,實現就醫車輛“全地下”通行及停放。建成后將形成集地下環路、公共停車、地下人行及公共服務系統一體化的綜合交通中心;膠州市結合行政中心辦公樓改建,建設全自動立體停車場,可提供泊位543個,為行政中心辦公及前來辦事市民提供便捷停車服務等。
28個試點小區共享停車 釋放泊位達8700個
今年,青島市結合“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理念,對具備改造條件的300個機關事業單位共享停車場實施智慧化改造升級,改造后接入“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實現了機關事業單位共享停車場“一網管理”;探索經營性停車場共享新模式,今年已完成244家商城、酒店、寫字樓等經營性停車場共享,共享停車場采取全天開放、錯時開放、分類包時等方式,靈活釋放停車資源,實現多元化共享,釋放泊位9萬余個。以李滄區維客星城商場停車場為例,推出包夜和包月優惠政策后,包月車輛已達400余輛,盤活近45%的閑置泊位,周邊居民停車難題得到緩解,同時周邊道路違停率明顯降低,道路通行效率提高15%以上。
李滄區維客星城商場共享停車場
此外,今年青島市已完成28個試點小區開放共享,釋放泊位8700余個;聚焦技術理念創新,助力停車共享服務新升級。
青島市政府機關共享停車場
目前,“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已搭建完成,接入各類停車泊位50余萬個。通過停車資源“一網共享”,實現城市停車數字化、可視化、平臺化管理,不斷推動停車有位、停車有序、停車有智,讓市民真正感受到智慧停、便利停、舒適停。
破解學校停車難題 新增車位191個
在破解學校周邊停車難題上,青島市打造成為新型“停車經濟”樣板。西海岸新區在全市乃至全省創新建設太行山路小學停車場,破解了學校周邊停車難題,用“小車位”護航“大民生”;西海岸新區擬將醫院、學校等公共停車資源整體打包進入特許經營權,嘗試資產證券化等多種融資模式,提高國有資本使用效率。
西海岸太行山路小學停車場
如通過創新土地集約利用和出讓模式,實行地上地下分開管理,將地下空間單獨協議出讓,地下停車場用地建設停車場,地上教育用地建設操場,地下停車場新增191個公共停車位,其中充電樁車位50個;科學規劃停車場布局,設置學校教職工停車區、學生接送專用通道、對外商業運營區域,合理設計車輛交通流線,確保車輛高效快速流轉;統籌考慮師生需求、家長接送孩子安全等問題。其中地下風雨操場單獨設置智能接送提示及門禁系統,通過道閘、門禁系統實現學校與停車場分開管理。風雨操場同步設置了新風系統,可以有效減少汽車尾氣影響,全力打造更加安全、環保的校園環境等。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于爽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