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問:我國現階段流行的毒株以BA.5.2和BF.7為主,但是現在一些國家出現了BQ.1和XBB等優勢毒株,并且已經在我國本土并病例中被檢出,請問這些毒株的致病力如何,一旦傳入國內,是否會引發新一輪流行?我們該怎樣預防?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BQ.1和XBB是奧密克戎新的變異分支。國際上,在一些歐美國家已經逐漸顯示出,它們是優勢毒株,主要表現為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但其致病力和奧密克戎其他系列變異株沒有明顯區別,重癥率和死亡率在流行BQ.1和XBB的這些國家沒有顯著增加。一旦傳入我國是否會引起新一輪的流行,其實BQ.1和XBB已經傳入我國,我國近三個月以來已經監測到BF.7、BQ.1、XBB傳入我國,一共有130多個奧密克戎的亞分支輸入我國,同時這50個亞分支引起關聯的本土病例或者暴發流行,包括BQ.1和XBB,其中9個省49例病例中檢出BQ.1及其亞分支,在3個省11個病例中檢出XBB亞分支。整個BQ.1和XBB在我國尚未形成優勢傳播(目前還是以BA.5.2、BF.7為主),但其傳播優勢會逐漸增加,和BA.5.2和BF.7,以及其他50多個輸入的亞分支,可能會形成一個共循環。
預防BQ.1和XBB,其實是和其他奧密克戎變異株一樣的,我們采取的措施就是監測它的致病力有沒有變化,監測其基因組有沒有進一步的變異,如果其臨床特征有任何變化,我們會和基因組特征聯系起來進行研判,但是暫時還沒有發現BQ.1和XBB在國內外引起重癥和死亡增加的報道。預防還是要做好,我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問:有說法認為,因為奧密克戎的無癥狀比較多,并且感染獲得的抗體比接種疫苗來防止再感染的效果更好,因此認為接種疫苗不如感染奧密克戎,尤其是對年輕群體來說。所以請問有關專家如何看待這一說法?年輕人是否能放松對奧密克戎的防護?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雖然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株和過去既往流行的其他變異株相比,致病性有所減弱。但是我們也看到,感染上奧密克戎變異株之后,其實還存在著重癥和死亡的風險。而且這種重癥和死亡的風險在各個年齡段都會有所體現,只不過我們過去強調的老年人得上重癥和死亡的風險在整個人群當中比例會更高一些。另外,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比例也會更高。
目前已經有多項研究顯示,與完成全程或者加強免疫新冠病毒疫苗的人相比,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其實住院風險、或重癥和死亡的風險相差比較大,其中也包括了青年人和成年人。在這種風險有一定程度存在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降低這種風險。所以,我們建議沒有接種疫苗的還要接種疫苗,沒有完成加強疫苗接種的,要盡快完成加強疫苗接種,不管是老年人,還是成年人和青年人,都把這種風險降到比較低的程度。
問:請問群眾是否有必要使用新冠特效藥,是否自行服用,尤其是對基礎性疾病的老人等高風險人群?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目前新冠病毒感染以后,大部分還是表現為輕型或者無癥狀,但是也有少部分病人表現肺炎,尤其是有基礎病的老年人和沒有打疫苗的老年人,這些人群是屬于重癥的高風險人群。因此我們強調,還是對這些重癥高風險人群進行早期干預。第九版診療方案中也推薦了幾種抗病毒藥物,包括單克隆抗體、奈瑪特韋,還有后來補充的阿茲夫定。這幾個抗病毒藥物早期使用都可能減少重癥的發生,縮短病程、縮短病毒排毒的時間。目前這三種抗病毒藥物我們還是強調在醫療機構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尤其是單克隆抗體是需要靜脈給藥的,需要在住院時間使用,在門診、或者家里不適合使用。奈瑪特韋是屬于小分子抗病毒藥,可以有效降低重癥風險,適應癥人群是輕型和普通型,使用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些藥物使用,比如老年人有基礎病正在用的辛伐他汀、胺碘酮等藥物,是不能使用奈瑪特韋這類藥,所以我們強調這個藥物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阿茲夫定也是小分子抗病毒藥,是治療艾滋病的藥物,發現在新冠治療過程中可以縮短病程、降低病毒水平、改善癥狀,所以也是批準上市,在新冠中可以使用。同樣,這個藥物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包括孕產婦不能使用,有嚴重、中重癥肝腎損害要慎用,所以我們強調,要在醫生的指導下。
抗病毒治療使用以后可以縮短病程,降低重癥的風險,但是我們強調,在醫生的指導下,不能在家里隨便使用。當然,這些藥物目前逐漸會在各個醫療機構和社區層面都會有相應的藥物提供,請各位感染的人群,尤其是重癥高風險的人群,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地使用抗病毒藥物。
問:我們可以看到,這次新冠病毒感染也有一些小嬰兒,這些小朋友可以選擇的退熱藥有限,能不能用捂汗這種物理方式幫他們退熱?
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我們大家都知道,其實2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的孩子能選擇的退熱藥物只有對乙酰氨基酚,2個月以下的孩子不能口服退熱藥,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都建議包括新生兒在內的2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如果一旦出現發燒,一定要及時送到醫院去,讓我們醫護人員去幫助孩子。
剛才記者提問所說的捂汗的方式,我一定要明確地說明,我們是不建議以捂汗的方式給小嬰兒進行退熱。原因在于小嬰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是不健全,皮膚散熱是非常重要的退熱途徑,如果我們給這些孩子捂過多的衣物或被蓋,就讓他們沒有辦法經皮膚去散熱,在捂熱的情況下,他們的體溫可能越來越高,甚至達到40度以上,這在臨床上并不少見,而且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會發生嚴重的捂熱綜合征,可能出現呼吸衰竭、脫水、神經系統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在這些孩子發燒的時候,除了醫務人員的幫助外,我們應該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涼爽通風的環境,適當減少衣物,以提高孩子的舒適度為主。
問:請問目前有些患有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比較擔心一旦感染新冠會造成病情的加重,所以想請問他們面臨新冠疫情需要做哪些必要的準備呢?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楊汀:確實,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合并新冠感染的時候,可能相應的呼吸道癥狀有可能加重,這些人群要好好保護自己。首先就是常規的新冠防護的基本措施還是要繼續做到,包括佩戴N95口罩,包括勤洗手、開窗通風、接種疫苗,我們也有一些嚴重的呼吸困難、呼吸功能障礙的患者佩戴N95口罩以后,特別是走路、活動的時候會覺得氣短、呼吸困難加重,這時候我們就建議他戴普通的外科口罩。
第二條是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持續戒煙、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體力活動。
第三條是平常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規治療藥物要備足并且堅持使用。特別是有一些老年的呼吸患者,如果病情穩定的話,我們建議可以家人帶著患者相關的證件資料到醫院代替患者開一些常規的呼吸疾病長期適用的藥物,或者通過互聯網醫院來開藥,就是長期用的藥物一定要堅持,并且要備足。
第四條,呼吸急救的一些藥物,特別是剛才記者朋友說的像哮喘的這類患者,我們有一些哮喘緊急救急的藥,比如短效的支氣管擴張劑,這類患者在家里把這種藥備足。
第五條,還有呼吸疾病的患者確實有上呼吸道感染以后容易有原發的基礎疾病的進一步的變化,所以我們一般都囑咐患者爭取在家里有個經皮血氧飽和度監測儀,能夠隨時了解他的血氧飽和度的變化,了解是否出現了肺炎或者重癥的情況。
第六條,我們一些日常的隨訪,比如肺功能檢查一般說三個月到半年隨訪一次,在疫情期間我們就建議半年隨訪一次,把隨訪的時間適當拉長,減少到醫院人群聚集的環境,避免增加感染的風險。
來源:中國網 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