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崗位退休已十幾年了,半生的教育經歷和割舍不掉的教育情懷,讓我一直默默地關注著教育的發展,近日有幸走近啟元學校和青島大學市北附屬中學,近距離地、深層次地感受著市北教育的發展變化。
一校三區辦學,擦亮教育品牌。
市北區很特別,歷經三次大的區劃調整,新市北區融匯了老滄口、老四方、老臺東、老市北四大區域,兼容并匯了各自不同的風貌和文化,生長出獨特的城區樣貌。與城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特色相適應,市北教育也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頑強的生命力,始終走在島城教育改革創新的前沿。如果要問哪個區最能反映青島教育的情況,以新市北這十年的教育發展成果來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青島教育的一個窗口。
青大市北附中校門左側的“大鵬展翅雕塑“是由一排由低到高的紅鯉魚和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組成,預示著學子們鯉魚躍龍門,將來像鯤鵬一樣展翅翱翔。
市北區全區常住人口近110萬,中小學、幼兒園309所,在校在園學生12.6萬人,是市內教育體量最大的城區。它有新城區,也有老城區,與許多城區一樣存在著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區域教育發展肩負著確?!坝袑W上”和“上好學”的雙重壓力。
優質均衡發展是現階段義務教育的主題,對于一個城區來講,沒有絕對的均衡,只有不斷地致力于存量的盤活、增量的做優和優質資源的合理配置。市北區在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之后,迅速錨定優質均衡發展的新目標,直面老城區義務教育發展的現實挑戰,將“整體性發展”“共生性發展”“內涵式發展”嵌入到區域義務教育的治理邏輯之中,不斷推進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的跨越,涌現出了一大批教育質量高、社會聲譽好的名校。市北區教體局局長羅東感觸至深地說:“區委區政府對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將教育置于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全方位統籌協調各類資源,整體推進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啟元的十年成長路
2013年1月新市北成立,2013年9月青島啟元學校正式開校,它是青島市第一所新建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是伴隨著新區成立、發展、壯大起來的,是市北教育十年改革發展的縮影。校長周韞軼介紹說:學校是2013年啟用的,當年人們對新學校還不太了解,僅招收了123名學生,偌大的校舍顯得空空蕩蕩。隨著周邊居民的增多,特別是學校全方位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生源逐年增多,現在已發展到77個教學班,3389名學生?!叭缃駟⒃獙W校已度過試驗期,進入成熟期,我們的主攻方向是文化創生到文化認同、文化創新”。周校長說。
學校在加強干部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學科發展上,聘請一些大學教授,高中的一線名師,一些教研員和專家來學校聽課、評課,舉辦講座、專題培訓,讓老師們學習、了解新穎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育理念。組織班主任培訓活動,請兄弟學校的優秀名師,介紹青年教師如何帶班、如何跟家長交流溝通。因為疫情,學校沒法請一些專家進來,就利用網絡資源,挑選一些優秀課程,讓老師們去看去學習。在教研上,學校每星期都有一次集體大單元的研究活動,一起商討一個新課標,商榷一個教學設計,預設一些疑難問題。同時,注重小學初中教師的教研融合,一塊進行教學研究等。
學校十分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每年舉辦1—2次學術節,給剛入職不到一年的教師一個亮相展示課的機會,工作時間稍微長點的教師,則上骨干示范課,不同年齡段的老師在不同活動中各取所需,得到不同的提高。設立校級名師工作室,幾乎每個教師都參與了工作室,讓青年教師互相影響,不斷成長。學校還為青年教師配備了雙導師,一個是班級管理的導師,一個是學科實踐導師。通過雙導師,讓青年教師在如何帶班,如何上好每一堂課的實踐中不斷成長。雙導師的模式,讓師徒二人能夠教學相長,互相成就。
貫通培養研訓,賦能教師成長。
青年教師王麗燕感慨地說,“我是2016年參加工作的,是二年級班主任,包班語文數學。今年我參加市北區的優質課,學校得知這一消息后,當天就成立了一個備賽的團隊,緩解了我緊張的情緒,跟我一起來磨課,一起商討教學設計,獲得了區優質課的一等獎。我感覺在啟元工作、生活都是特別幸福的一件事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得到一個最大的提升?!?/p>
學校在育人上,以德育為先,順應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將育人質量提升的連續性和育人成長的銜接性貫穿一至九年。德育主任黃蕾給我們介紹:我們的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學校和家長都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學校培養了16名持證的家庭教育指導師,成立了啟元家長成長學院,給予家長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方法指導,通過家校共育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六年級學生王梓淇雖是個從小雙耳失聰的孩子,但身為醫生的媽媽對于她的教育和引導一點都不放松。進入啟元后,學校對她也格外關注,使她很快就適應了學校生活。她勤奮努力、自強不息,成為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曾多次與中央電視臺知名主持人朱迅、姚雪松等一起登臺參加公益朗誦會,幫助貧困聾兒早日回到有聲世界。2019年,王梓淇被評為青島市新時代好少年,參加了市少代會,并代表全市少先隊員為大會致辭。2020年又被評為山東省新時代好少年。
課堂教學深耕,再創育人新高。
啟元學校經過師生的不懈努力,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已成為區域熱點名校。為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周邊居民上學的需求,市北區正在推進擴容提質計劃,2019年租賃原紡機子弟小學舊址開辦了東校區,2021年利用四流南路18號棚改片區建設了新校區,今年正式啟用。啟元學校已形成“一校三區”的辦學格局。
九年一貫辦學改革是市北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九年一貫制學校以其獨有的組織架構、資源統籌、師資流動優勢,在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倍增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早在2011年市北區就將青島53中與青島師范附屬小學合并成立青島市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開創了島城九年一貫制的先河;2019年組建青島市第一個九年一貫制的教育集團——青島53中教育集團;2013年啟用的青島啟元學校,是青島市第一所新建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2017年啟用的青島濱海學校,占地76畝,是當年青島市占地面積最大的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
2020年,市北區將原河西小學納入新開辦的市北中學,將只有一墻之隔的芙蓉山小學與市北實驗初中合并,新成立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截至目前,市北區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已達5所。
在九年一貫實踐改革中,市北區大膽試點,以“小切口”入手解決“大問題”,優化資源配置,充分調動學校積極性,為共同體改革源源不斷地貢獻實踐經驗,繪制出一幅市北優質教育資源縱橫交錯、點面結合的優美藍圖。
成長閱見啟元,素養閱讀悅美。
一所老校的涅槃重生
下午,從啟元學校走出來,在初冬的細雨中,去青大市北附屬中學參加活動。查驗“一證兩碼”、登記測量體溫后走進校園,校長盧寶山讓我們看大門左側墻上的雕塑,那是一排栩栩如生,大小不一,由低到高的紅鯉魚,墻頂上有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預示著學子們鯉魚跳龍門,將來像鯤鵬那樣展翅翱翔。
青大市北附中的學生會成員在 “大鵬展翅”雕塑前合影,附中學子陽光自信。
隨后帶我們參觀校史館,他說:這是我來到學校后感到最震撼的地方,是讓我產生使命感責任感的地方,特別是一進門那句話:“軸展歷史燦爛卷,翹盼明日輝煌篇”印象至深。
是啊,青大市北附中前身,青島第四中學和青島第二十八中學,是青島解放后第一批由人民政府命名的公辦學校。七十多年來,學校先后走出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外交家、學者、作家、藝術家、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知名企業家等。歷史確實很燦爛,難怪盧校長有那么多感慨。
2021年4月11日,市北區政府和青島大學戰略合作,四中和二十八中合并,改名為青島大學市北附屬中學,目前學校有兩個校區:德平路校區和大連路校區,有42個教學班,2000余名學生。是西部規模最大、硬件最好的學校,老師團隊非常的穩定又富有活力,平均年齡43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領導班子的力量也很強,學校的發展潛力不可估量。
青大市北附中操場上的”夢想樹“:粗壯的梧桐樹代表著附中深厚的文化積淀,也寄托著一代代附中人的夢想。
在校園里,盧校長指著操場邊那棵粗壯的、比三層樓還高的梧桐樹說:這是我們學校的標志性樹木,又高又直,寓意著我們茁壯成長的人才,很多年了,深受師生喜愛。70年校慶的時候,學校圍繞大樹搞了幾個環節,“我和我的校園”“我和我的老師”等,學生們把自己的心愿寫在紅帶子上綁到樹上,滿滿的儀式感也是一種教育。大樹旁邊就是學校的“觀景臺”,寫有厚德載物、厚積薄發。大樹和觀景臺合起來印證了一句話,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靠積累,慢慢地去積累,只要方向對了,堅持走下去,就一定會成功。
我感覺,環境育人,人育環境在學校隨處都可以顯現出來。
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做任何事,搞任何活動,包括課堂教學,都要看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這是青大市北附中校長和老師們的共識,我看到學校里那幅標牌:“創設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精彩”,這也是學校行動的綱領。
學校副校長李欣說:“我們是市內三區第一家為學生提供早餐的學校。大家都知道,孩子一天中,一定要吃好早餐,初中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關鍵時候,如果早餐吃不好對孩子的健康是很不利的。2018年,盧校長跟學生交談發現,很多孩子由于家長比較忙沒有時間做早餐,孩子要么不吃、要么在外面隨便買點吃,當時盧校長就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學??朔擞布⑷藛T、管理等困難,終于開通了早餐?,F在早中晚三餐都有了”。
這里學生父母多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主要忙碌于生存,孩子回家沒人管。學校自去年開始搞了課后服務和晚自習(至晚8點),學校提供場地、配備老師無償給孩子們服務。
學校為學生著想及為民的理念,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校教學質量快速提高,已經在家長和社會層面樹立起了良好口碑。學校計劃經過2-3年的不懈努力,力爭達到區域學校的一流水平。再用2-3年時間打造成為西部老城區的標桿學校、青島市新強校,最終成為一所品牌名校。
學校發展思路很清晰,以科研為先導,以教學為中心,著力提高課堂效益。他們研發的“五步導學法”已在全校推開,去年與青大合作,又將導學法發展成為五環兩翼教學法,今年獲得青島市教學成果特等獎......
市北區實施的“貫通培養共同體”經過幾年深耕,獲得了青島市微改革優秀案例。這項改革在青大市北附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認為,貫通培養共同體,不光是要自己發展,還要帶動周邊的所有小學、初中共同發展,他們搞了三個一體化。
一是課堂改革一體化。全面深化課堂改革,從創設、實踐、課題研究到共同體推廣,推進優秀的教學法;二是名師培養一體化。牽頭共同體領航工程培養人選答辯會,培養自己的名師,在本校掛名師牌;三是教學指導一體化。共同體內的小學和初中的老師聯合教研、同步集備,相互聽課評課,將九年的知識點連成串。通過初中學校在教學質量評價上的引導作用,推動初小銜接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操性。
在他們這個共同體中的8所小學辦學質量逐年提高,學校之間優勢互補,比學趕超。他們還組織共同體德育年會,搞論壇,請優秀的班主任介紹經驗,分享幼小初一體化的經驗等。在全區18個共同體發展評價中,這個共同體評分最高。
青大市北附中校史館是市北區”1+N“檔案館成員,是了解附中沿革和發展的重要途徑。
這些年來,島城許多中小學加掛大學附屬的牌子,有的是歷史悠久或很有辦學內涵的學校,也改名為大學附屬學校,有人不太理解:有什么用?
作為青大市北附中,我問盧校長這個問題時,他感慨地說:“有人說掛大學的牌子沒有實質性作用,只能說明學校不會利用大學的資源。要會用,到處是資源,例如我們一系列的社團課程、基地稱號、科研項目等,都是與青島大學合作的結果”。
他介紹說:青島大學派了兩名掛職副校長,一個是數學專業,一個是外語專業,跟我們的老師一樣上班。我請他們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參加教研活動,發現問題及時指正。讓他們教普通老師教不了的課,比如說數學,我們搞數學建模,數學信息奧賽,他們訓練這個東西有思維。學校信息技術與信息奧賽訓練隊的特別訓練,普通老師也教不了,信息學院的教授跟其他的教授,與我們學校的有關老師一起搞,我們從附近及共同體對口的小學高年級,選了近200名學生進行訓練,去年有兩名獲得青島市第10名,已進入到了省賽。
還有一個教英語的青大的老師,在我們這里組織國際理解、模擬聯合國、口語訓練等,一般老師也搞不了,而大學老師就可以。再就是搞科研,這是他們的長項,我們在科研方面搞出自己的東西來,讓他們幫助我們再提高,這些都是大學的優勢。
青大市北附屬中學位于市北西部,西部是青島文化根本所在,現在整個西部歷史文化記憶片區,正在打造之中,有一些已經建成啟用,館陶路金融一條街、山東港口集團也過來了。盧校長說:“學校要服務于引進人才的子女教育。要讓他們的孩子能上家門口的好學校,免受東奔西跑的痛苦,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從學校出來,天已經黑了下來,萬家燈火都亮起來了。今天走訪的這兩所學校,讓我感慨不已,發展優質均衡教育,惠及百姓萬家,是校長、老師們的共同心聲,他們的事業心、責任心和使命感,令我印象深刻。
這一新一老兩所學校的蝶變只是市北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只要始終錨定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市北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作者:戴新閣 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長,資深教育工作者,著有散文集《善待人生》《浪漫不如平凡》等,主編《真情融教話課改》。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