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青島市科技創新大會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三樓禮堂召開,對獲得2021年度市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和人員進行表彰獎勵。2021年度全市共有120個項目(人選)獲獎,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海洋裝備材料與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崔洪芝教授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喬方利研究員榮獲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另外115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3人獲國際合作獎。
獎項設置更具特色
本次獎項設置更加注重突出特色產業優勢和科研優勢,面向青島市重點產業領域,面向科技創新實際,在科技進步獎中首設顛覆性技術探索類、海洋產業創新類、智造創新類等項目類別,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獎項。
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發的“功(率)”“能(量)”,兼備雙源動力能源系統,相比傳統能源系統,在同等重量下,其續航能力翻倍,且動力性能得到有效提高?;谠摷夹g開發的高性能鋰電池,在深海裝備、水下機器人、動力電池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對于我國發展海洋裝備和新能源汽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榮獲科技進步獎(顛覆性技術探索類)一等獎。
由黃海水產研究所牽頭與青島瑞滋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等單位聯合開發的刺參“參優1號”育繁推技術體系,突破了刺參繁殖的精準調控關鍵技術,成果覆蓋面廣、普及率高,直接效益超6億元,榮獲科技進步獎(海洋產業創新類)一等獎。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再強化
獲獎項目中,企業牽頭和參與完成項目共89項,占比達77.4%,其中82%是高新技術企業牽頭或參與完成,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強化。
從產業上來看,與青島市聚力發展的智能家電、海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精密儀器儀表等24條重點產業鏈密切相關的獲獎項目占比超過80%。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研發的商用車全系列機械式自動變速器電控系統,攻克了商用車變速箱電控“卡脖子”技術,已成功應用到解放全系列牽引、載貨、自卸車型,累計裝車超萬輛,創造產品價值超32億。中電科思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了調制域矢量網絡參數測試關鍵技術,研制出調制域矢量網絡分析儀產品,實現正弦波信號、脈沖調制信號、數據域調制信號和復雜調制信號激勵下網絡參數多功能綜合測試;產品打破國外壟斷,近三年內銷售收入超6.8億元。
協同創新能力再提升
獲獎項目中,由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完成的項目共55項,占比達47.8%,較去年增長5個百分點。一批通過協作創新,在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較強行業競爭力的成果獲得獎勵,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聯合青島海研電子有限公司、青島杰瑞工控技術有限公司等開發的海洋大數據智能感知與協同計算關鍵技術,突破了海洋大數據高分辨率智能感知、海洋大數據智能協同組網傳輸和海洋大數據智能邊緣融合計算三大關鍵技術難題,形成了面向復雜海洋環境多領域大數據的智能感知與協同計算方法、技術體系及系列裝備產品,用于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精密測量項目,實現了4000米海底表層沉積物的精確取樣,近三年累計經濟收入3.65億元。
由青島科技大學與青島海爾洗衣機有限公司等協同攻關,破解了業界高性能阻尼彈性體產品制造技術難題,開發出兼具高阻尼、寬溫域、耐析出、抗壓變和優異加工性能的高性能阻尼彈性體材料,性能超過了德國、日本的同類產品,近三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8.7億,新增利稅6.21億。
社會民生效益更顯著
據悉,青島市科學技術獎積極助力青島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人民健康等與民生息息相關領域發展。
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聯合青島海信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威高手術機器人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針對國外手術機器人系統技術壟斷帶來的“卡脖子問題”,建立了基于多種網絡通信技術的遠程手術診療體系,解決了制約遠程手術發展的網絡通信等關鍵技術瓶頸問題,推動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在全省乃至全國的覆蓋。
由海爾生物醫療牽頭完成的城市級數字血液安全監控管理平臺,通過物聯網、低溫制冷、自動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融合與創新,實現血液從血管到血管的全流程監控及數據共享。已在我市構建了覆蓋全市的智慧血液管理平臺,并將項目成果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份醫院和國內多家血站,大大提高了我國公共衛生臨床用血安全保障能力。
由青島理工大學牽頭,與青建集團股份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研發的膠凝材料設計-混凝土性能提升-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的整體解決方案,解決了環渤海經濟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結構膠凝材料用量大、流變調控難、尺寸穩定性及耐久性要求高等技術難點,有效保障了我國多項濱海重大基礎設施施工質量及長期使用壽命。這些獎項不僅是青島“過去”在科技創新領域成績的體現,更是蘊含著城市可期的未來,是青島科技創新發展的“風向標”。 在高質量獲獎項目的引領下,期待青島能收獲更多、更有含金量的科創成果。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佳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