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時政新聞眼丨黨的二十大后首次國內考察,習近平為什么來到這兩個地方?

    10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延安、河南安陽兩地考察,這是黨的二十大后他的首次國內考察。這次跨省考察,總書記為何選擇延安和安陽這兩個地方,他看了些什么,傳遞了什么樣的信息?《時政新聞眼》為你解讀。

    △聯播視頻丨習近平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

    01

    一顆蘋果 一根“金扁擔”

    10月的延安,正值金秋。山山峁峁,層林盡染。

    △延安南溝村,樹樹皆秋色。(總臺記者劉海濤拍攝)

    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今年蘋果大豐收,總書記走進果園了解今年蘋果收成情況,并采摘了一顆紅紅的大蘋果。

    △綴滿枝頭的大紅蘋果,極具視覺沖擊力。(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

    一顆蘋果,催生出了一項富民產業。

    陜北擁有氣候、光照、緯度、海拔等地理優勢,非常適宜種植蘋果。2016年,南溝村因地制宜,建成高標準矮化密植果園,并進行股權量化。村民既享受利潤分紅,又獲得就近務工機會。

    △南溝村果園,蘋果樹頂是一層防雹網。(總臺記者劉海濤、錢金庫拍攝)

    考察當天,得知南溝村滴灌技術、矮化種植技術、選果生產線不斷發展,而且蘋果不愁銷路,總書記稱贊大力發展蘋果種植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最好的、最合適的產業,大有前途”。

    △村民剛剛采摘裝箱的紅蘋果。(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陜北的大紅蘋果,牽系著總書記對革命老區、對三農問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

    在南溝村,總書記再度回憶起陜北七年的知青歲月,“當年看到老鄉們生活很艱苦,心里就想著怎么樣讓大家生活好起來”。

    △南溝村,蘋果洗選車間。(總臺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因為有了陜北黃土地上的貧苦日子和青蔥歲月,也就不難理解總書記說的這句話——“我們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

    如今,看到碩果累累的景象,目睹翻天覆地的變化,總書記說,“從陜北的變化就可以看到中國的變化”。

    △“延安蘋果”品牌已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總臺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當年,陜北鄉親向知青習近平這樣表達溫飽之后的心愿:“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回憶起這番對話。他說,“‘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p>

    黨的二十大發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員令。在這次考察中,總書記說,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

    △南溝村展示的蘋果深加工產品。(總臺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02

    一所學校 一脈傳承

    離開南溝村,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安中學棗園校區。

    在學校教育史館,總書記了解學校總體辦學情況,希望延安中學堅持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時代新人。

    △延安中學棗園校區。(總臺記者錢金庫拍攝)

    殷殷期許,源自光榮傳統。

    延安中學,原名邊區中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中學。

    △學校教育史館展出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校牌。(總臺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1938年6月,為培養“有民族觀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戰建國知能的新青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成立邊區中學。同年8月,首任校長蔡子偉在開學典禮上說:“要把邊區中學辦成真正的國防教育模范。”

    △蔡子偉校長的雕像。(總臺央視記者鐘銳拍攝)

    此后,邊區中學歷經14次搬遷校址、15次易名,1978年正式命名為延安中學。

    △毛主席曾為延安中學題詞“光明在前”。(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時代風云變幻,但延安中學辦學歷程從未間斷,精神始終傳承。如同校歌所唱:“我們學習、學習,為了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祖國,為了建造自由幸福的新世界?!?/p>

    △延安中學校歌。(總臺央視記者盧心雨拍攝)

    總書記到訪學校時,高一(2)班學生正在學習“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程??倳涀哌M教室,同師生親切交流,勉勵同學們立志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高一(2)班課堂。(總臺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2020年和去年三次到陜西考察,總書記分別考察了延安市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綏德實驗中學三所學校,體現了總書記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的高度重視。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是高一(2)班的班訓。(總臺央視記者王哈男拍攝)

    03

    一處基地 一代精神

    紅旗渠,是聞名全國的紅色教育基地。

    △俯瞰紅旗渠。(總臺央視記者程鋮拍攝)

    2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的紅旗渠。他參觀了紅旗渠紀念館,實地察看紅旗渠分水閘運行情況,并來到輸水隧洞——青年洞。

    △紅旗渠紀念館。(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20世紀60年代,林州10萬開山者歷時10年,削平山頭1250座,開鑿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2座,在地勢險惡的太行山腰修建水利工程——紅旗渠,引漳河水入林州,解決了50多萬人口的飲水問題。

    △紀念館內再現修建場景。(總臺央視記者姚瑤拍攝)

    震撼人心的修建場景,被稱為“十萬大軍戰太行”。這里也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紀念館內展出“紅旗渠通水慶典”老照片。(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總書記考察時指出,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紅旗渠引入的漳河水。(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在以青年突擊隊鑿通巖壁而得名的青年洞,總書記強調,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當年,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經過1年5個月的奮戰,將石質堅硬的巖壁鑿通,這個輸水隧洞被命名為青年洞。(總臺央視記者程鋮拍攝)

    2014年和2019年兩次到河南,總書記都曾談到紅旗渠精神,并把它同焦裕祿精神等偉大精神并列??倳浾f,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有這樣的精神構成其強大精神力量,這樣的精神無論時代發展到哪一步都不會過時。

    △紀念館內展出的“引漳入林動員令”。(總臺央視記者姚瑤拍攝)

    從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到瞻仰延安革命舊址時強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再到這次考察中強調“發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總書記始終高揚精神之旗。

    只有珍視寶貴精神財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我們才能贏得新勝利、創造新輝煌。

    △紅旗渠分水閘。(總臺央視記者程鋮拍攝)

    04

    一座遺址 一種自信

    這次跨省考察的最后一站,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安陽市西北郊的殷墟遺址。

    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殷墟遺址面積約30平方公里,是我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在殷墟博物館,總書記仔細觀摩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并來到車馬坑展廳,察看商代畜力車實物標本和道路遺跡。

    總書記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這片在安陽小屯村南地發現的帶卜辭的甲骨,是殷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1899年,甲骨文在沉睡數千年后被發現。

    2014年5月,總書記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看望少年兒童時說,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

    2019年11月,總書記在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時說,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這是殷墟博物館的另一個鎮館之寶——亞長牛尊,是殷墟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尊。(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殷墟我向往已久?!痹谝笮孢z址,總書記談起了專門來此的目的,“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p>

    今天的中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更加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更加需要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殷墟車馬坑展廳。(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殷代車馬坑,坑內葬1車、2馬、1人,1999年發現于劉家莊南地。(總臺央視記者王哈男拍攝)

    今年5月,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這次踏訪殷墟遺址,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殷墟博物館展出的玉龍。(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出京考察,跨越地理山河,穿透文明古今,立足新的征程,傳遞鮮明信息:要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監制丨申勇 龔雪輝

    主筆丨郁振一

    記者丨范一鳴 郭曉龍 范凱 姚瑤 李曉周

    視覺丨陳括 張晶

    編輯丨王尊

    責編:胡玥姣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